這一年來,貧富差距、環境生態和生命福祉的議題受到全球普遍關注。最近英國智庫機構
「新經濟基金會」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醫院清潔工對社會的貢獻,遠大於銀行家;維護醫院的清潔可以減少感染,保障病人安全,清潔工每賺取一英磅,就創造相當於十英磅的效益。
此外,對社會有大貢獻的小人物,還有照顧兒童的保母及資源回收工人。
相對而言,由於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操縱億萬金流的銀行家反成了超級「破壞者」。研究顯示,他們每賺取一英磅就為國家帶來七倍的損失。而以創意見長的廣告公司主管,也列名研究報告的黑名單,因為他們鼓勵消費,為人們帶來痛苦與不滿。
當然,有理性的人不會因為一篇研究報告,就否定某些行業,但小人物也能做出大貢獻的事實,卻足以發人深省。在二○○九年歲末祝福中,證嚴上人屢屢勉勵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志工:「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良能。」如環保志工不只清淨家園,也挽救地球資源免於耗竭。
又如慈濟援助台灣莫拉克風災的經費中,有多筆來自第三世界如海地的小額捐款,捐輸雖然不多,仍是延續生命的寶貴資糧。在待援的受災民眾、窮人眼中,雪中送暖的人是真正的「貴人」。
證嚴上人指出,眾生苦難皆源於人心的不調和,先有心靈災難,才會有氣候、社會的災難。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也在「二○一○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指出,一切的危機都與道德的危機有關,缺乏遠見的政策和短視的利益算計,成為宇宙萬物的最大威脅。人們應反省經濟行為的意義和目標,打一場「救亡圖存的仗」。
兩位宗教家的警世之言,都顯示當代人確有必要以合作互助代替對立競爭,用關懷付出取代壓迫榨取,並把衡量成功與幸福的指標,從金錢財富,轉為對社會人群的貢獻。此新人文觀念才能撥亂反正,轉禍為福。
「高度人文關懷,低度物質欲求」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如此次「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地主國丹麥和「最快樂的窮國」不丹,其「國民快樂力(GNH)」均名列前茅;儘管兩國國民所得有天壤之別,但都崇尚平等、分享與互助的精神,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他國家值得虛心學習的典範。
如果小人物能做出驚人的貢獻,那麼付出無所求的志願者,當能帶來不可限量的福祉。值此歲末祝福的時刻,我們喜見更多人間菩薩加入行善行列,發揮良能,創造自己與他人的幸福。也期待普天之下善念共聚、善行循環不已,讓更多人得到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