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92973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把祝福還給有情的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氣的獅子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讀雪
作者: 日期: 2013.11.06  天氣:  心情:
相思在雪白中相送
夢在圍城中撚讀
冰冷的不是你的心
而是你雪白的晶瑩

純情不在你的眼中
你看不到什麼是戀情
冰雪融化的只是你的背影
我在夢裡為你遺夢

道不盡的孤獨
我的夢裡是否缺少你的影蹤
你是孤獨雪蓮中的背影
我就是你的魂


讀雪
文/河豚
2013-2-16
http://poetry.goodmood.cn/a/2013/0216/0_536463.html



活出孤獨感

竹林七賢之嵇康娶了公主為妻,是皇家的女婿,
但他從沒有利用駙馬爺的身分得名得利,
到了四十歲時遭小人陷害,說他違背社會禮俗,
最後被押到刑場砍頭。

他究竟做了什麼傷風敗俗的事?
不過就是夏天穿著厚棉衣在柳樹下燒個火爐打鐵。
這不是特立獨行嗎?
這不是和群體的理性文化在對抗嗎?
而這是法律在判案還是道德在判案?

嵇康被押上刑場的罪狀是: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
有敗於俗」,
這個罪狀留在歷史裡,變成所有人的共同罪狀——
我們判了一個特立獨行者的死刑。

嵇康四十歲上了刑場,幸好有好友向秀為他寫了〈思舊賦〉,
寫到他上刑場時,夕陽在天,人影在地。
嵇康是一個美男子,身長八尺,面如冠玉,
當他走出來時,所有人都被驚動,
因為他是個大音樂家,在臨刑前,
三千太學生還集體跪下求教,然而,
嵇康彈了一曲〈廣陵散〉後嘆曰:「廣陵散於今絕矣!」

有人說,嵇康怎麼這麼自私,
死前還不肯將曲譜留下?
但嵇康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配聽〈廣陵散〉。

如果活不出孤獨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獨行,
藝術、美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

每次讀向秀寫的〈思舊賦〉總會為之動容,
生命孤獨的出走,卻整個粉碎在群體文化的八股教條上。

竹林七賢的孤獨感,
畢竟曾經在文化中爆放出一點點的光采,
雖然很快就被掩蓋了,在一個大一統的文化權威下,
個人很快就隱沒在群體中,
竹林七賢變成了旁人不易理解的瘋子,
除了瘋子誰會隨身帶把鋤頭,告訴別人,
我萬一死了,立刻就可以把我給埋葬?

然而,孤獨感的確和死亡脫離不了關係。

生命本質的孤獨
儒家的群體文化避談死亡一如避談孤獨,
一直影響到我母親那一代臘月不談「死」或諧音字的禁忌。

即使不是臘月,我們也會用各種字來代替「死」,
而不直接說出這個字,我們太害怕這個字,
它明明是真實的終結,
但我們還是會用其他的字代替:
去世、過世、西歸、仙遊、升天……都是美化「死」的字辭。

死亡是生命本質的孤獨,無法克服的宿命。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過,
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向死亡。
他有一篇很精采的小說〈牆〉,
寫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反應。

他一直在探討死亡,死亡是這麼真實。

莊子也談死亡,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凝視一個骷髏,
最後他就枕著骷髏睡覺。
睡著之後,骷髏就會對他說話,
告訴他當年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莊子迷人的地方,他會與死亡對話。

相反地,孔子好不容易有個特立獨行的學生,
問他死亡是什麼?
馬上就挨罵了:「未知生,焉知死」,
可是,怎麼可能不問死亡呢?
死亡是生命裡如此重要的事情,
一個文化如果迴避了死亡,其實是蠻軟弱了。
儒家文化固然有樂觀、積極、奮進的一面,
但是我覺得儒家文化最大的致命傷,
就是始終不敢正視死亡。

儒家談死亡非得拉到一個很大的課題上,
如「捨生取義」、「殺生成仁」,
唯有如此死亡才有意義。
所以我們自小接受的訓練就是要用這樣的方式死亡,
可是人的一生有多少次這種機會?

小時候我總是認為,如果看到有人溺水,
就要不加思索地跳下去救他,
不管自己會不會游泳,如果不幸溺死了,
人們會為我立一個銅像,題上「捨生取義」。
一個很偉大的哲學最後變成一個很荒謬的教條。

如果在生命最危急的情況下,
對其感到不忍、悲憫而去救助,
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絕對是人性價值中最驚人的部分。
但是,如果是為了要「成仁」而「殺生」,
就變成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就好比,如果我背上沒有「精忠報國」這四個字,
我是不是就不用去報國了?

本文摘錄自:《孤獨六講》

https://www.facebook.com/bookclub.tw?fref=ts

標籤:
瀏覽次數:26    人氣指數:826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把祝福還給有情的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氣的獅子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