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7,233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67022
LING LING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台灣文學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是不保留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戰後戒嚴
作者:
LING LING
日期: 2012.09.23 天氣:
心情:
戰後戒嚴
二戰後,台灣從日治時期邁入中華民國時期。在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台灣文學與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加上呂赫若、張文環、楊逵及王白淵等知名作家遭到程度不一的政治迫害後,半數作家因此不再寫作;台灣文學作品銳減。而就在此情況下,戰後戒嚴初期;1960年代之前狹義台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而盛行的儘是與台灣本土不相關的反共文學與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導的反共文學與懷舊小說夾擊下,現代主義文學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脫穎而出。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荒謬文學除了對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外,也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而這些反省在之後的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產生了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七等生的新變種之現代主義文學。這一類的文學一反五四時期強調明朗、積極的文學傾向,拋卻寫實主義的美學(對於外部世界如風景、事物的描述,或單純事件的記述等),專注於內心世界探索,以表現人的頹敗、內心困境、陰性、碎裂、荒謬等情緒為主,這些過去甚少成為題材的文學主題,反而都成了現代主義文學極欲探索的部分。
現代主義文學讓台灣作家在文學技巧與思維活動上開出了新頁,豐富了台灣文學的內容,甚至至今仍舊成為一種典律(cannon)影響著後繼的作家,對台灣文學影響甚鉅。
不過,這樣的文學類型在1970年代之後開始遭到了質疑,1970年的釣魚台事件,以及之後的中美斷交、台灣不得已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困境,讓國內的民族主義高漲,姑且不論這樣的民族主義到底是中國的還是台灣的,許多知識份子開始意識到在長久以來的美援文化以及反共神話之下,自己竟然甚少關心腳下的這塊土地、這塊島嶼,這樣的思潮也讓文壇出現了所謂回歸鄉土的呼聲,認為文學應該反應現實社會,作家應該去具體書寫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關心這塊土地上的民眾。「鄉土文學」在這樣的外部困境與內部覺醒之下,成了70年代的一個顯著類型。
而國內的統獨之爭也在此時略略浮上檯面,「台灣意識」的葉石濤與「中國意識」的陳映真開始對於所謂的「鄉土」是台灣還是中國展開論戰。這一個論爭成了所謂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主線。而另外,代表官方立場的余光中、彭歌與上述兩位現實主義作家的論爭是另一條主線,余光中與彭歌以官方立場(國民黨)發言,認為過於強調鄉土,強調勞苦大眾的文學隱隱然有1930年代共產黨工農兵文學的影子,並且,這樣強調文學必須書寫台灣土地,具有大中國意識的作家,例如上述的余、彭,以及朱西甯等,認為這是一種文學上的「分離主義」、偏狹的「地域主義」。有要把台灣分離祖國的企圖,因而紛紛撰文抨擊,官方陣營遂運用掌控大量報刊雜誌等媒體的優勢,對鄉土陣營進行圍剿,甚至發出恐嚇之詞。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肅殺氣氛使鄉土文學論戰漸次沉寂,不了了之。
標籤:
瀏覽次數:
197
人氣指數:
4177
累積鼓勵:
19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1
2
台灣文學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是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