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43671
 長空孤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租來的人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實話實說...笑笑就好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甩掉窮胖,變瘦變有錢!
作者: 長空孤鷹 日期: 2008.09.14  天氣:  心情:


非凡新聞周刊

你是「窮胖」高危險群嗎? 超過6個Yes,請小心!
★年收入尚未達到新台幣75萬元
★認為能每天過著像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
★隨心所欲,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喜歡悶在家裡
★喜歡一個人獨處
★覺得自己個性樸實、不起眼
★認為流行就是展現自我風格
★有時覺得吃東西是一件麻煩的事
★常常吃零食和速食
★時常整天待在家上網、打電動玩具
★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因為除了外表之外,他們的相似處實在很多。

 這是日本知名的社會觀察學家三浦展,在《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一書中,所歸類的簡單測驗,如果你的回答超過六個以上的答案為「是」,那麼你恐怕成為本刊所要探討的主角了。

「下流族群」生活寫照
 日劇《魚干女又怎樣》中的主角小螢,在公司中擔任企畫的職務,在外光鮮亮麗,回到家就會穿上多日沒洗的運動服、頭髮隨意紮起,然後躺在地板上喝啤酒、吃魷魚絲或者冷凍調理食品,一邊看雜誌,這種生活形態的女子,日人通稱之為「魚干女」,是下流社會族群的最佳寫照。

 三浦展指出,下流社會族群的通病,就是吃,可以隨便吃、隨意吃,或許便利商店的一個飯團、速食店的一份外帶餐點,就可以解決一餐;你別想要他們正經的坐在飯桌上細嚼慢嚥,因為窩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在電腦桌前邊上網邊吃,是種享受。所以,日本有高達九○.九%的下流族群女性,最愛到超商買東西;也有九○.九%的下流族群,最常去的飲食店為速食店,其次為美式熱狗連鎖餐廳。
 
 因為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加上散漫的生活態度,日本有不少社會學家開始發現,富人愈瘦、窮人愈胖的現象。M型社會頂端的族群,注重自己的體態、健康,吃有機蔬果、請營養師擬定專屬菜單、甚至花錢上健身房;另一端的人,多半懶得吃、懶得動、沒有時間吃、沒有時間動,因此身材走樣。自此之後,有錢人不見得就要福福泰泰的,而窮人不見得瘦如皮包骨。

貧窮、肥胖變成同義詞
 別以為下流社會的發福現象,只出現在日本,《財富第五波2.0加強版》一書作者保羅‧皮爾登(Paul Zane Pilzer)直指,即便正享受前所未有的經濟榮景,全美卻約有六五%的人口超重,病態肥胖者也高達三○%,而這些病態超重、肥胖,全都是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保羅更認為,「不健康和肥胖的原因,和經濟學的關係遠大於生物學。富有的肥胖已經成為過去,貧窮和肥胖則成為同義詞。」
 
 速食起源於美國,麥當勞更是全球化的奇蹟,在美國生活過的人,必定難忘快餐店中美國佬驚人的食量:兩個以上的漢堡、一大包薯條、超大杯的可樂,就連發育中的青少年都把可樂當開水喝、洋芋片也不離身。

然而,美國中上階級的人早就不這麼吃了,他們習慣早餐喝果汁、中午是簡單的肉或海鮮料理、晚上則吃沙拉或水煮蔬菜。那些高熱量的食物,多提供中下階層人士在懶得動手做、懶得計算熱量之餘,最終的選擇(或想都不想就做的選擇)。

 保羅提出,美國行銷業流傳的「洋芋片行銷法則」,意即找一位習慣吃洋芋片的消費者嘗試新的口味,比說服一位不曾吃過洋芋片的人來購買,要簡單容易得多。

速食龍頭向健康化修正
 遵循該法則,像是洋芋片、甜食和速食餐點這類加工產品,有九○%的銷量靠不到一○%的客戶在消費,而這些客戶大都是體重超過兩百磅(約九十公斤)、和年所得低於三萬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零六萬三千一百元,美國人年平均所得約新台幣一百四十萬五千七百元)的人。
 
 中上階層族群對健康與養生意識逐漸抬頭,個人的體重和外表,慢慢地成為社會地位與經濟出路的象徵。有趣的是,曾被電影《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拿來調侃揶揄一番的麥當勞,也終於在二○○五年開始販售水果沙拉,試圖傳遞「速食也可以很健康」的概念。
 
 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除了經濟形態影響消費模式呈M型化發展,台灣人的生活習慣與觀念也顯著改變。在KUSO書《完全失敗手冊》中,廿一世紀公關董事長丁菱娟說,「失敗有時只是一種習慣。有些上班族拒絕成長與挑戰,因為學習與成長相對就是一種壓力,因此對他們而言,最好的自保辦法就是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小心變成「下流族群」
 「舒適區」小自日常飲食、大至工作理財,建築在「我覺得這樣就很好」的基礎上。從飲食面來看,台灣許多上班族喜歡中午休息時間,到便利商店買微波便當或是三角飯團,在電腦前吃,美其名是為了「快速便利,提高工作效率」,但卻造就許多休息不足,導致下午工作成效不彰的員工。詳見非凡新聞周刊第120期。

有錢人吃的和你不一樣

非凡新聞周刊2008-08-03 文 詹宜軒、張慧雯

蔬菜、水果,最好是有機蔬果,再加上多喝水,就是有錢人現在最流行的食物。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早上一定準備多種蔬果,而且每天都不一樣,以此照顧家人健康。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幾乎三餐都以素食為主,頂多吃些生魚片、魚肉,牛、羊、豬、雞等家禽肉類幾乎不吃。
 
 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不吃澱粉類,華南金董事長林明成飯前先吃蘋果控制食量,索尼愛立信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葉順發三餐則以五穀米、蔬菜為主,盡量少吃紅肉。
 
 來看看有錢人都怎麼吃?吃什麼?首先,「不煎、不炸」與「不吃澱粉類食物」幾乎是所有人的共通點。

 「不煎、不炸」是因為不管用哪種油,都會增加熱量,同時,食物在高溫下營養幾乎盡失,甚至會產生致癌物質;蒸或煮或稍微汆燙一下青菜,簡單,就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

當夯養生飲食六大原則
 「不吃澱粉類食物」。不同的澱粉或蛋白質消化的時間長短不一,也需要不一樣的消化分泌物來處理,所以,同時把幾樣食物吃下去,即便同樣是澱粉類食物,也會妨礙吸收與消化,尤其是澱粉類食物本來就是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會產生熱量,使血糖上升,大大提高肥胖的機率。

 另外是「減少加工食品」。少吃罐頭、冷凍食品、煙燻、燒臘、醃漬食品,化學物質製造出來的食物(如:汽水),也都得避免。

 第四「少吃肉」。第一優先不吃牛、羊,再來則是不吃豬,雞、鴨、鵝則排第三名,再來則是水產食品,最後一項則是奶類。

第五「少用調味料」。糖、醬油、辣椒醬、味精等化學合成的都少用。
 
 第六「喝水」。喝白開水、礦泉水、果汁都好,避免喝汽水、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
 
 《下流社會》一書對中下階層的定義,是「一群看不見未來,逐漸喪失積極性格的中產階級。」如果你也害怕成為「下流人」,顯然,「積極」是必然改善的人生態度。

窮人富人八個差異想法
 窮人和富人不只吃的不一樣,想的也不一樣,不少部落格提供至少有八個經典差異:
 
 一、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
 富人: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已是他血液裡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 辦法致富。

二、休閒
 窮人: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劇情感動到痛哭流涕,仿照電視裡的時尚打扮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場,即使打高爾夫也不忘帶著合約。
 
 三、學習
 窮人:學手藝。富人:學管理。
 
 四、時間
 窮人:因為買一斤白菜多花錢而氣惱不已,卻不為虛度一天心痛。
 富人: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閒,閒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腦袋一刻也沒有閒著;窮人的閒,閒在思想。
 
 五、激情
 窮人:沒有激情,總是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也絕不會做最好。
 富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有了激情,才有靈感的火花,才有解決問題的魅力和方法。





標籤:
瀏覽次數:35    人氣指數:1815    累積鼓勵:8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租來的人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實話實說...笑笑就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