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視孤獨為伴侶,留風光當過客。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壺小詩--秋月/彭勃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視孤獨為伴侶,留風光當過客。1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09.07.28  天氣:  心情:
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自我交戰,針對於社會的時尚、國家的政治、包括或許不能夠去掌控的經濟行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在已定的個人本身的走向,不過「天不從人願由來己久」,常常許多事情的變化,並不是大家有生,區區幾個歲數可以掌握的。

有鑑於此,才把跨越八周年的實況影帶播出,目的也是要讓每一個人的心性,可以把持穩定,包括半年,教授就已經想過這些事情會走出那個角度。同理的,可能未來有很多的事物,也會透過演講過程裡,讓在座每一位及電視機面前的觀眾,比一些沒有看過我們節目的人,更能夠了解再三。

人生裡,不管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勢必一定要從自己內在心性的陶冶,當成是一輩子最主要的方向;在風平浪靜的時候,那是保自己不會有傲態,不在風平浪靜的日子時,是砥礪自己的心態,所以,一般來講,這些狀況,所衍像出來的角度與情操,都人一個人「耐於孤獨有關」,所以教授才常常講這麼一句話:「孤獨是聖賢的事業」。

這個「聖賢」,並非一定是「孔子」或「孟子」,不是來自於「學富五車」、「飽讀詩書」,「聖賢」是能夠握控自己內在的心思「聖賢」,不管外邊如何狂亂,在內心永遠有一種....人云:「拿斧頭三寸短。」自己該握多深、多淺,出力有辦法伸縮自如,那這種孤獨的情操,也就從日常生活中,帶入很多感觸。

從事這個工作到目前為止,既然要跨越九週年,在要接十年的日子裡,從過去累積回來,二十幾年的時空,教授個人本身,過的日子,十之八九,都在「孤獨」中。教授說過:「電話一定很少、朋友也不見得會很多....」事物的擔綱,能夠承單的事項,也就是因為這樣子長時間的累積,讓教授慢慢衍生出智慧,今天才能夠跟大家在這個地方,用言語交談間,把每一個智慧層次、每一個人本身的思考模式及悟性,慢慢的帶起來,但要帶起來的大前題,必需要先經過很多「孤獨的洗煉」,所以這一股孤獨或許大家會感覺到....就像是:「當看到有在修的人,修的時候會覺得是比丘、僧侶在佛寺佛院裡。」一個寺院裡,單單要打雜的工作,一個人就要花一天的時間,別說要找人講話。所以在那個寺廟裡,在打雜的時間,衍生出來就是,突然之間靈性愈來愈沉定,本身會感覺到愈清澈。

教授一再強調:「大家並不是第一次來當人。」由於過去本身,一直堅持著非常乾淨的情操,非常乾淨的靈魂,一塵不染,那叫「佛心佛性」,但來到這個社會,如果不在孤獨的環境度過,在很混雜的地方,相信整個身體會開始黏著污穢,一直黏,黏到那種蒙塵納垢,黏到沒辦法清洗,自然的那種東西就引發出七 情六慾,那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所有會觸感的東西,都是要帶動七情六慾,肆無忌憚的一直往外做播送,這一股播送,就是來自於這一輩子要開始吃很多苦,放愈多出去的人,吃愈多苦,收愈多回來的人,過的愈清閒。

放達看現在這些時空裡,或許從台灣民主改革也好,所有的運動開始,包括國外的也看的到,這樣子喧喧嚷嚷的,一大堆的人。不管是哪一種活動,看起來一百萬的也有、五十萬的也有,在眾生裡面,大家都為了當時的堅持與目標,在做著那種活動,但是迴返回來,當群眾都散去時,每一個人都回到自己孤獨的身邊,每一個人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家,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日子,這時敢不敢面對?這就是孤獨。

「視孤獨為伴侶」,通常性,一個人當中,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人一生當中,從小時候開始,成長的讀書階段,姑且不提,能夠進入社會跟人家做點事情的,最少應該也有二十五歲,早一點二十歲,有所表現的話,可能做到六十五歲,那六十五歲退休,四十年的時間,就算是在人際關係裡面,最充沛的,最能 夠發展的,在固定的那一個工作,頂多兩個在衛兵交班的時候,一輩子只有認識他而已,這種工作是誰在做?守燈塔的老人。守燈塔的老人,就是我換班你接班,我來上班你下班,而且兩個人還沒有交談的機會,如果在這個地方待四十年,認識的朋友可能就只有那一個,頂多就是一些親戚而已,四十年工作裡,有 二十年在睡覺,因為一半時間要睡覺,那二十年睡覺之外,還必需要食衣住行育樂,跟在家裡面,那真正在工作的時間有多少小時?

這二十年裡,有八年都在跟工做輸贏,不是在跟人,所以大多數的時間,就了解到「面對孤獨的時間幾乎佔有人生的三分之二」,睡覺也是孤獨;打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就是以前在馬路邊,常常會看到一個售票口,賣票的,每天推進推出,這樣也是一天,沒跟人說過什麼話,只有說:「要買到什麼地方」,這樣 而已,要跟人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但這種個性,若一直這樣下來,智慧如果不萌生,本身心性不開朗的話,這個人會慢慢走入自閉,有時變成無法跟人相處,「孤僻性」就出來了;要將「孤獨」這麼自然的放在心裡,不會感覺到心裡有孤單,這樣才對。

並不是來自於外在環境,要很好的人際關係,才叫做今生今世不虛此行,不是。是要隨時可以掌握內在裡面有很多是一種「掏空」的狀態。那個「掏空」就是:「最好的孤獨感」,那個就是「聖賢的事業」。教授在這個地方,演講的專題,一題一題出去,大家一題一題接收,因為大家漸漸在「放空」。大家在「放空」的思維裡「放空」從這裡感覺到一種愉快,把自己的心思在日常生活中,漸漸去模擬那一種心裡的感覺,愈感覺到愉快、愈來愈感覺衝擊不到,這時就是「最孤獨的人」。『「孤獨」是來自於週遭的七情六慾,叨擾不到內在心田,引發出冥想,卻能夠在最不好的環境中,取得當人真正的愉快跟境界』,這一種東西,又不要要求一定要在那一個寺廟當成修到者,反而在居家生活裡就可以做到;曾經說過:「不停留一切,但也在一切之中。」這就是心思的轉變,不管今天做什麼工作,就算是在菜市場挑蔥賣菜的都沒關係,每天要接洽很多人,但在收錢找錢,是一個買賣而已。但心情卻非常的心靈慈祥,外在的環境,叨擾不到時,這時會慢慢的進入佳績,也會變成一種心態當中的調整。

這種調整....這種比喻是一種論說文,那是因為大家聽課聽到現在,都已經有這種程度,也不需要把每件事情抽絲撥繭的舉例再三,才知道什麼叫「孤獨」、什麼叫「熱鬧」。那一種東西,抓也抓不到,就像「心」一樣,不是心臟,「心」本身就是看不到的,「性」也一樣;「心本來就是孤獨」,有哪一個人心性是很充沛、很熱鬧的?沒有。因為「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來的時候孤獨,回去當然孤單。來也不是招伴來,回去也不是招伴一起回去,所以「來既然孤獨」,回去也是「千山我獨行」,這中間裡面是要訓練什麼?誰有辦法把當時來的那種感覺當朋友。下來的時候沒有人陪著,今天生而為人,時時保持那一種盈態,就是一種飽和,但飽和不是闊張,是它裡面的充實感非常夠。
標籤:
瀏覽次數:52    人氣指數:52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視孤獨為伴侶,留風光當過客。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壺小詩--秋月/彭勃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