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7022
 LING LING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古典基礎理論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自癒的能力
作者: LING LING 日期: 2012.08.27  天氣:  心情:
相信機體有自癒的能力,這種自癒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





臨床實驗證明,負氧離子可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活化網狀內皮系統,即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機體反應性,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這都是自愈力的重要部分。實驗證明負氧離子可增加腦嗎啡作用,而腦嗎啡本身就是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溶解腫瘤等抗病功能。負氧離子會隨著血液循環進入全身60萬億個組織細胞內和140億個腦細胞內,參加細胞內生物電活動,為細胞內充電,調整細胞膜離子運轉機制使之正常化,增強細胞內能量代謝,參加細胞核的基因自主修復、參加細胞離子平衡,從而達到全面活化細胞的作用,提高機體自然自愈力,這是負氧離子的重要機制。





影響自愈力自然發揮作用的五個要素

1.組織細胞中毒

20世紀初俄國著名免疫學家、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IlyaIlyichMechnikovl教授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人體許多傳染性疾病不單是細菌和病毒入侵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由於人體內的毒素破壞了人的免疫系統,使得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人體感染生病,所以Mechnikovl認為健康第一要務就是及時排出人體腸道、血液、淋巴、皮膚等系統中的毒素,這樣才能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和各系統臟器的功能,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人體主要的排毒通道有腸道、尿道、氣道、皮膚汗腺等。大多數人的問題是大便不暢通,宿便沒清掉,皮膚不出汗,飲水少小便少,加上不良生活方式和嚴重的飲食污染、環境污染,使得人體腸道、血液、淋巴、皮膚等各系統各臟器中的毒素遠高於人體能夠承受和清除的能力和範圍,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各種癌症、糖尿病、痛風、皮膚病、類風濕關節炎等發病率越來越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對現代人來說,掌握和運用有效的人體排毒方法對保證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組織細胞缺氧

由於空氣污染,特別是室內空氣污染和不暢通,諸如居室、辦公室、商場、地鐵等環境,空氣中的氧含量低於正常21%,而多數人一天有9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加之現代人的心肺功能都較弱,使人體的組織細胞經常缺氧。 德國著名醫學家、1931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OttoHeinrichWarburg教授發現,當人體組織細胞中的氧含量低於正常值的65%時,缺氧的組織細胞就容易癌變,從而創立了缺氧致病(癌)學。 人體所需要能量的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在氧供應不充足的情況下,葡萄糖經無氧糖酵解,分解為乳酸和ATP(即三磷酸腺苷),ATP是人體貯存和釋放能量的物質。1個克分子的葡萄糖,經過無氧糖酵解,在生成乳酸的同時,可合成2個分子ATP,共釋放能量為52千卡熱能,但是,在供氧充足的情況下,1個克分子的葡萄糖,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同時,可合成38個分子ATP,共釋放能量為686千卡熱能。同樣是1個克分子葡萄糖,在有氧氧化條件下產生的能量是無氧糖酵解生成能量的19倍,差異相當大。因為在無氧條件下,葡萄糖沒有得到徹底的氧化分解,其碳氫鍵尚未完全打開,所蘊藏的能量僅釋放出1/19。由上述事實可見,只有進行糖的有氧氧化,才能為人體提供大量的能量,以滿足肌肉的收縮、神經興奮的傳導、各種腺體的分泌、體溫的維持和細胞的生長、分裂等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如果葡萄糖(或者其他營養物質,如脂肪、蛋白質等)有氧氧化過程中供氧不足,上述生理活動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必然會出現人體各系統和器官功能障礙,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例如,當人體內葡萄糖的氧化分解發生故障時,血糖濃度升高,血糖、尿糖濃度超過正常值,就會發生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

3.細胞營養不均

美國著名營養學家、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LinusPauling研究發現,當正常細胞經常缺乏一定的營養素時,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如蛋白質經常攝入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使人容易感冒和得癌症;缺乏多不飽和脂肪酸容易產生心腦血管疾病;缺乏維生素A會產生乾眼病;缺鈣會得骨質疏鬆,等等。所以LinusPauling創立了正分子醫學(也稱為細胞分子矯正學),該理論認為:當病變的細胞能獲取到各種均衡的營養素時,病變的細胞便可逐步恢復正常。而現代營養學的原理也說明,組織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除了需要充分的氧氣以外,還需要均衡的人體七大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水。現實情況是很多人不懂得科學飲食和合理營養補充。保守一點說,許多慢性病的發生髮展50%與飲食結構和飲食方式的不合理有關。所以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指出:中國人需要一場飲食革命。

4.組織細胞缺水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組織細胞的一切新陳代謝都離不開水,組織細胞經常缺水,就會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充分的營養和及時排出細胞代謝廢物和毒素,從而導致組織細胞病因引起的各種疾病。所以中國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理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水是百藥之王。”正常人體每天需要2000ml的飲水量,而現在許多人一天的飲水量不足1000ml,甚至更少。所以養成好的飲水習慣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

5.微循環不暢通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微循環不暢通導致局部組織細胞缺氧、缺水、缺營養,代謝產物和毒素不能及時排除,使組織細胞病變而產生各種慢性病。微循環不暢通的原因主要有高血糖、高血脂等引起血粘度高、心臟功能下降、微血管病變;另外缺乏運動、飲水量不足等,如糖尿病高血糖引起腎小球微血管病變而導致腎小球病變產生蛋白尿,最後是腎功能衰竭。中醫所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也表述了微循環原理。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又是可以被激發出來的。以下是四種增進人體自愈力的方法:

1.休息:

勞累時,休息是恢復體能是最有效方法。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可見養的作用特別重要,這種養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有規​​律的生活。


2.運動:

運動能治愈很多疾病,特別是慢性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

3.營養:

營養在中醫裡也叫做"水穀精微",意思是食物消化後能被人體吸收的、對人體有益的精華部分。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所以營養對身體很重要,而對於處於恢復中的人體尤其重要。

4.心態:

人是身心統一的動物,身體和心靈組成了人的整體。身體是心靈的載體,心靈是身體的指揮。如果指揮系統出現了問題,身體的各個器官就不能很好的工作。自愈力的激發有很多種方法,例如中醫常用的經絡養生法,就是開發自愈潛能最突出的例子。求醫不如求己,掌握了這些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疾病的發生,甚至從源頭上祛除疾病,達到治病固本的目的。總之,我們要重視挖掘人體自癒的潛能,讀懂人體,靈活應對,制訂出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案。
不能過度干預的神醫大藥



自愈力,是指機體的自然癒合能力,是人人都有的自身調控能力。所以不能過度干預,否則就會擾亂"神醫"的步驟,給"神醫"幫倒忙。  


自愈系統與生俱來 現代科學研究指出:自愈系統包括防禦系統、應激系統、免疫系統、修復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若干個子系統,其中任何一個子系統發生協調性、功能性障礙或者受到外來因素破壞時,自愈系統會調動其他子系統來"替補",使機體維持健康狀態。而當其他子系統的代償能力不足以"替補"時,人就會生病,或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在人體自愈系統的調節過程中,常常以減弱身體某些生理活動為代價,甚至暫時關閉某些機能,以減少養分的消耗,而將養分分配給身體出現問題的部位。因此,這個過程會使人體某些局部表現出一些症狀,這其實是一種身體警告,提醒人體出現了某些不平衡。例如人體的發燒,可能是提醒人體某些地方有炎症,而發熱則是自愈系統為了醫治人體而做的有益調節。因此說,自愈系統的調節包納了整個人體,其複雜和精密程度是今天的科學技術所不能比擬的。不過,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讀懂身體的語言,卻可以正確認識身體的用意,只要不去阻止、干擾和破壞身體的正常行為,就可以充分利用自愈力來防病健身。  別給神醫幫倒忙 現實生活中,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等原因,很多醫生重藥劑治療而輕防治。有時藥物也確實可以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所以也符合大多數病人的需求。因此,人們已經習慣了生病就求助於醫藥,而忽視對身體自愈力這個"天然神醫"的利用。但是,使用藥物的結果往往只是減輕了病痛的"假象",藥物(特別是內服藥物)其實也必須通過身體自愈系統的調節起作用。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真正無任何副作用的藥物是極少見的,而身體各部分的平衡運行才是健康的終極標準。如果說藥物的副作用僅僅是乾擾了人體的正常調節,那麼長期使用化學藥物而產生的耐藥性則會使病越治越多,藥越來越不好使。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指病原體對藥物反應降低的狀態。如果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一旦應用劑量不足,病原體就通過產生使藥物失活的酶、改變膜通透性阻滯藥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而產生耐藥性。總之,耐藥性嚴重者,多種抗菌藥物都對其失效。隨著抗生素的應用日益廣泛,細菌對一些常用藥物表現出程度不同的耐藥性。越是使用時間長、應用範圍廣的藥物,耐藥性就越嚴重,致病細菌會大量繁殖,正常菌群被破壞,容易引起二重感染。如四環素、頭孢菌素、氯黴素等,可引起細菌間正常菌群平衡的破壞,出現白色念珠菌及抗葡萄球菌的繁殖,引起繼發性二重感染,如鵝口瘡、黴菌性陰道炎等真菌感染。 除了抗生素之外,止痛藥也會造成耐藥性,導致慢性成癮。一些止痛藥,病人長期服用就會產生藥物依賴,藥物越是高效,這種依賴就越嚴重,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以曲馬多為代表的中樞性止痛藥。另外,止痛藥還會掩蓋病情,使病情在不覺中惡化,或者引起很多過敏反應,如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比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就會可引起哮喘。近年來臨床研究證明,不合理使用二類精神藥品也會成癮,因此,在使用時應該注意。據報導,德國明斯特大學的調查表明,濫用止痛劑能引起腎髒病。明斯特大學的利宋教授說:在原聯邦德國,腎髒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二是濫用藥物引起的,尤其是婦女,偶感頭痛或身體不適便服用止痛劑,其實就埋下了禍根。他還說,長期服用止痛劑,會使體內不能製造出輸送氧氣所需要的足夠的血紅蛋白,進而便引起腎病以至腎功能衰竭。更為嚴重的是,濫用止痛藥甚至誘發某些腫瘤,會置人於死地。總之,無論是藥物的副作用,還是人體由於服藥而產生的耐藥性,最終都影響了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儘管現在的醫療條件很好,各種各樣的病症卻比以前更多、更年輕化、複雜化。身體本有天然神醫大藥,過分迷信化學藥物,忽視人體內藥,就等於是拿珍饈佳餚去換鹹菜窩頭。只有本人才能掌握自己的身體,如果你願意去開發人體的天然藥田,那就隨本書一起,來學習如何配合身體的自愈策略。醫療的至高層次--修復自愈力 中醫有言"三分治,七分養",指的是:在病人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依賴於自我調節,也就是修復自愈力的過程。盡量依靠內力來治癒疾病,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安德魯·韋爾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世界結合醫學領域的先鋒人物。曾為《時代》周刊的專欄作家,《紐約客》、《自然》等雜誌的撰稿人,現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臨床醫學教授,亞利桑那大學結合醫學中心主任。多次在《拉里·金現場》《奧普拉》等知名節目裡擔任嘉賓,被《時代》周刊評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 “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士”。代表作《自愈力》《不生病的8週計劃》等都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冊,已成為國際自然醫學領域的權威著作。





★學習正確飲食,遵循抗炎飲食方案


★學會運動、呼吸和控制壓力的技巧


★將生活經驗記錄下來與愛的人分享



每個人都有機會把握自己的青春和健康,現在開始




























標籤:
瀏覽次數:83    人氣指數:2083    累積鼓勵:1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古典基礎理論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鎖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