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7,551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67022
LING LING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翁倩玉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古典基礎理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台灣
作者:
LING LING
日期: 2012.08.27 天氣:
心情:
「世界十大偉大社會」台灣上榜,名列第十。《天下》「幸福指數調查」即將公布結果!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全球競爭愈來愈殘酷,台灣怎樣才能幸福?答案:從國家到個人,都需要勇敢改變。
2012-06 Web only 作者:蕭富元 相關關鍵字:
幸福指數調查競爭力GDP
圖片來源:邱劍英
「世界十大偉大社會」台灣上榜,名列第十。《天下》「幸福指數調查」即將公布結果!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全球競爭愈來愈殘酷,台灣怎樣才能幸福?答案:從國家到個人,都需要勇敢改變。
精采重點:
7月會員禮:日本進口ELECOM時尚防潑水側背包
夏季好讀!精選多本優質書籍,包括《18歲的MBA》、《零歲打造免疫力》等書,限時79元!
最近,台灣媒體引述新加坡、韓國官員和學者的說法,將台灣近年發展形容為「失敗案例」。人才外流,所得停滯,政策搖擺,缺乏方向;一下雨就淹水,一淹水就開罵,一開罵就分藍綠,一分藍綠就什麼事也做不了。說得都對。可是,台灣真的這麼「失敗」嗎?
根據主計處公布,去年台灣人均GDP首破兩萬美元,家庭平均淨資產達九七九萬台幣,雙雙創歷史新高。 台灣個人富有的程度,在亞洲排名第四。經過購買力平價計算後(PPP),台灣人均GDP甚至比日本、韓國還要高。
六月中,兩位美國大學商學院教授莫杜庫塔斯(Panos Mourdoukoutas)和史特凡尼迪斯(Abraham Stefanidis),從經濟機會與生活品質兩面向,各五個指標評比,將台灣列為「世界十大偉大社會」第十名。第一名是德國,在亞洲,台灣只輸日本(第五)與韓國(第八)。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觀察,台灣經濟成長、財富增加,但民眾的幸福感卻沒有跟著增加。他用「依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來解釋這個現象。
兩隻怪獸吃掉幸福感
劉孟奇認為,有兩隻「住在人心裡面的怪獸」吃掉了幸福感。一隻怪獸叫做「比較」,即使現在過得還不錯,但跟別人比、跟自己過去比,幸福感還是會被抵銷。
另一隻怪獸名叫「適應」,民眾很快適應新增加的所得,對此無感。更重要的原因是,幸福的度量衡已經改變了,而台灣社會卻仍擁抱舊標準。
從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WEF(世界經濟論壇)、歐盟到聯合國,前仆後繼投入研究,紛紛試圖提出一套超越GDP、新的世人追求目標的理論架構。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很早就主張用幸福來衡量國家表現。他認為,國家存在的意義,是為人民創造更多快樂。幸福感高的國家,才是有競爭力的國家。
幸福,就是國家競爭力
最新的國家競爭力理論,是把經濟數字、社會公義和永續環境納入計算。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薩克斯(Jeffrey Sachs),今年四月為聯合國做了第一份《全球快樂國家報告》。
薩克斯在報告中歸納,國家的競爭力是經濟、社會、環境三面向表現的總合。這三個面向加起來,構成了國家的幸福。薩克斯直言,幸福就是國家的競爭力。 經濟思潮會出現這個重大轉折,除了是看到盲目追求GDP的荒謬,和資本主義崩壞,也有很大關係。
台灣怎麼樣才能幸福?答案:從國家到個人,都需要勇敢改變。
經營「腳底下的大事」
人民幸福和政府如何花錢息息相關。 劉孟奇分析,小而具體的幸福很重要,從民眾身邊看得到的小改善開始做起,用相同資源累積小而扎實的快樂,人民才會有感。「與其花大錢放煙火,不如做這種小小的投資,既能紓解工作壓力,又能增加鄰里互動的機會,這才是能實在感受的小確幸,」劉孟奇體會。
從個人層次,幸福的法門,是學習如何快樂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從腦神經科學解釋,人要快樂,必須有三個條件。
一,有實際引起快樂的事物,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產生快樂。
二,人可以透過正向思考,避免杏仁核活化。
第三,快樂必須有意義,愉悅感覺才能持久。
在《天下》五○○期,核心的關懷是「幸福」。 《天下》參考OECD和WEF的論述,從國家、工作、社會、家庭、生活五個面向,探討台灣如何用幸福啟動下一輪發展。並把聚光燈照向在台灣各個角落,耕耘幸福種子的無名英雄。
.My Country:從成長到共好 打造包容永續的國度
.My Work:從效率到笑率 員工愈幸福,企業獲利愈高
.My Society:從擁有到奔享 人民的全盛時代
.My Family:從自我到凝聚 家,民眾最滿意的幸福指標
.My Life:從生存到生活 勇敢追夢,活出自我
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 又叫伊斯特林反論、伊斯特林逆論,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即:通常在一個國家内,富人報告的平均幸福和快樂水平高於窮人,但如果進行跨國比較,窮國的幸福水平與富國幾乎一樣高,其中美國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國,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論另外又稱爲“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現代經濟學是構建於“財富增加將導致福利或幸福增加”這樣一個核心命題之上的。然而,一個令人迷惑的重要問題是:爲什麼更多的財富並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而這就是“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的表現。
本段伊斯特林悖論的理論解釋
伊斯特林悖論的解釋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種理論。這些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爲兩類:
一類是“忽視變量”理論。這些理論認爲,經濟學僅關注收入、財富和消費,而忽略了影響人們幸福的其他許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勵與創造、健康、政治參與、社會渴望、自由、利他主義的喪失、不平等、社會資本的減少和地位外部性。特别是,如果這些非經濟因素與收入、財富和消費等經濟因素呈負相關時,那麼隨着GDP的增長,許多影響幸福的非經濟因素會下降,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經濟因素帶來的正面作用,於是就可能出現收入增加了而人們的幸福沒有相應增加的“幸福悖論”。
另一類理論注重的是“比較視角”。這類理論包括相對收入理論、參照組理論或攀比理論。這些理論從收入本身出發,認爲個人效用與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關,但與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負相關;當社會變得更富裕時,攀比水平隨之提高,導致收入—幸福曲線下移,從而使得總效用水平保持不變。羅伯特·弗蘭克(RobertFrank)的“相對消費理論”爲該領域經濟學家的工作提供了一個參照點。在弗蘭克看來,一個人的主觀福利與其相對地位有關。這就產生了一個零和(zero-sum)地位競爭:一人受罰,大家無趣。因此,地位競爭僅僅導致個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爲一個整體的社會的幸福並沒有增加。
編輯本段悖論是否存在尚有爭議
對伊斯特林悖論是否真實存在,有兩類對立的觀點。
第一類觀點認爲,伊斯特林悖論是個偽命題,代表性學者有Veenhoven、Oswald、Hagerty以及Stevenson與Wolfers等。其核心結論是:居民幸福和人均收入之間的相關性,在不同國家之間以及在國家内部的時間序列上都明顯存在且十分穩健,也沒有發現居民幸福水平隨着經濟增長而必然存在飽和點的證據。即人均收入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居民幸福水平開始出現停滯,超過該收入水平之後,其幸福水平反而隨着收入的增長而下降。
第二類觀點認爲,伊斯特林悖論確實存在,代表性學者有弗雷和斯塔特勒、Layard、McMahon、黄有光、田國強、楊立言、何強等。其核心結論是:長期的經濟增長並不必然會持續提高人們的幸福度。在居民幸福是否存在飽和點問題上,持第二類觀點的學者給予的回答是肯定的。
有趣的是,這兩類對立觀點基於同樣的幸福數據及數據庫的研究,包括全球幸福度數據庫、美國全面社會調研、全球價值調研、全球蓋洛普民意調查和歐洲晴雨表調研等,使用的方法爲散點圖、趨勢分析線、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面板數據分析模型、多元離散回歸模型等統計與計量方法。而爭論的根源主要集中在數據和樣本選擇、研究方法等方面。
編輯本段伊斯特林悖論啟示
20世紀7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其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通常在一個國家内,富人報告的平均幸福和快樂水平高於窮人,但如果進行跨國比較,窮國的幸福水平與富國幾乎一樣高,其中美國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國,居第二。這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現象,亦稱爲“財富悖論”現象或“幸福悖論”現象。今天的中國,我們正在經歷着國民的快樂與幸福感不再隨着收入增長而增長的現實。
錢多了,爲何幸福感不增反降?從理論上講,是基於“忽視變量”和“比較視角”;通俗而言,是因爲人們心里面的“兩隻怪獸”把幸福感吃掉了。第一隻怪獸叫“適應”,即人們會很快適應自己新增所得或生活水准,並視爲理所當然;第二隻怪獸叫“攀比”,即向上比會覺得不足,跟同儕比覺得不盡理想,向下比又擔心别人追趕上來,讓主觀感受到的幸福感大打摺扣。於是,幸福與追求高收入成了反比,與高消費成了反比,與高競爭成了反比,與攀比成了反比。幸福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這幾年,很多國家都提高了對國民“幸福感”的關注度,不少機構通過創立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來量化幸福感。如英國新經濟學基金會提出的“幸福星球指數”,不僅考察人的壽命,還對人們的生活滿意度,以及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情況進行調查。澳大利亞生活質量研究中心從2001年開始每年公布“國家幸福指數”,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環境狀況、對政府和企業滿意程度等方面的綜合考量。這是可喜的進步,如果幸福真的可以量化,相信終有量變達到質變的一天。
2012年,聯合國首次發布了“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比較了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幸福程度。這些年來,中國追求國民幸福、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的努力有目共睹,從評比幸福指數最高城市,到破解幸福密碼提出各類方程式,人們正在以各種方式提醒自己,幸福實際上是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境界。
其實,“伊斯特林悖論”啟示我們,幸福並不取決於絕對收入,而取決於相對收入;人們感到悲傷,不是因爲貧窮,而是由於他們發現自己處於某個特定群體的底層。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體面勞動、尊嚴生活,讓人們臉上洋溢着滿足感,這才是最幸福的事!
杏仁核(英語:Amygdaloid)又名杏仁體,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馬體旁回溝的深面,與尾狀核的末端相連。
杏仁核是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引發應急反應,讓動物能夠挺身而戰或是逃離危險。
杏仁核體積很小,對情緒反應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當受到傷害之後,杏仁核的特定區域會「因為而學會害怕」,並產生恐懼的記憶。
杏仁核促成另一種學習-情緒上的激動,會讓人注意到該次經驗中最重要的細節。如:被搶的人通常會記得到犯人持用的刀械,而杏仁核受傷的人就不能記得這些細節。
壓力靠著「釋放腎上腺素」和「釋放糖皮質素」來強化學習。這兩種激素都會作用在杏仁核和海馬體 的受體上,以增強突觸可塑性;但長期的慢性壓力反而會大大損害學習能力。
邊緣系統乃一術語指包含海馬體及杏仁體在內,支援多種功能例如情緒、行為及長期記憶的大腦結構。這種被描述為邊緣系統的腦部結構與嗅覺結構相近[1]。術語「limbic」源自拉丁文「limbus」,意指「邊界」或「邊緣」。
[编辑] 構造邊緣系統包括無數在大腦皮質及皮質下區域(sub-cortex)的結構。儘管從其引入時其明確角色(exact role)及定義已被多次修訂[2],此術語仍於精神病學及神經學使用。以下是或為曾被考慮列入邊緣系統內的結構:
杏仁體:[3][4][5]涉及指令刺激性的重要皮質刺激(stimuli),例如關於報酬及恐懼,另外還有社交功能例如交配(mating)。
海馬體:[3][4][5]是形成長期記憶的必要部分。
旁海馬回(en:Parahippocampal gyrus):[4]以形成空間記憶為主,並為海馬體的一部分。
扣帶回:[3][4][5]乃一調整心跳、血壓,以及處理認知及注意力的自律功能。
穹隆(en:Fornix):[5][3]把訊號由海馬體傳至乳頭狀體(en:mammillary bodies)及中隔內核(en:septal nuclei)。
下視丘(en:Hypothalamus):[3][5]經由激素的產生及釋放,使自律神經系統變得規律。影響及調整心跳、血壓、飢餓、口渴、性刺激以及睡眠節率(Circadian rhythm)。
丘腦:[3][5]大腦皮質的「中轉站」。
此外,以下結構偶爾亦會視為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乳頭狀體:[3]對於記憶的形成甚為重要。
腦下垂體:[3]分泌荷爾蒙並調整體內平衡。
齒狀回(en:Dentate gyrus),[4]被認為是建設新記憶及調整快樂的因素。
內鼻皮質(en:Entorhinal cortex)及梨狀皮質(en:piriform cortex):[5]在嗅覺系統中接收氣味投入(input)。
Fornicate gyrus:包圍著扣帶回、海馬體及海馬旁回的範圍。
嗅球(en:Olfactory Bulb):負責嗅覺感覺的輸入。
伏隔核:負責報酬、快樂及上癮的功能。
前額腦區底部(en:Orbitofrontal cortex):對決策甚為必要。
標籤:
瀏覽次數:
81
人氣指數:
881
累積鼓勵:
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翁倩玉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古典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