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92973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今天,女兒捐出人生中的寶貝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當遇到困難時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能改變一個人的,始終只有他自己
作者: 日期: 2013.04.29  天氣:  心情:
一切都必須向歲月臣服,

對時間而言,攻無不克。


——Pedro Calderon de la Barca, 1600-1681



能改變一個人的,始終只有他自己
文 / 人本自然


在同齡朋友裡,他們最早成婚,但婚後生活過得並不如意。
她無法理解為什麼先生要犧牲家庭時間,只為了幫朋友一點小忙;
而先生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她寧願耽擱別人的急事,也要自己陪著在家看電視。

數不清的大吵小吵,終於在第四年,這段婚姻劃下句點。
揹負著多疑善妒的罵名,她在人們的嘲諷裡搬離了城市,
輾轉落腳在近海的小鎮,那裡山海相連,以望夫石聞名;
而他很快在親友的支持下再婚,生下兩個孩子,婚姻和諧美滿。

孩子成家後,他與太太相繼退休,兩人相伴遊歷各地,想找風景優美的地方定居。
他們偶然來到這座小鎮,非常喜歡鎮上的風景,
問當地居民說:「請問這裡有房子出售嗎?」
居民熱心地指點他們說:「你們來得正好,老善家的寡婦正在賣房子,你們可以去看看。」
太太不放心地問說:「住得好好的,怎麼會要賣房子呢?」

居民唏噓說:「還不是要湊錢給那些得了潛水病的人治病。」
旁邊有居民插嘴說:
「老善家的是這裡最出名的善人,他幫沒錢上學的人上學,幫得病的人治病。
他過去後,就是他家寡婦在管這些事了,你們要是有錢,就幫她買了房子,也是功德一樁啊!」
他們聽了很受感動,問說:「那房子在哪呢?」居民便指點他們說:「就在這條路的盡頭。」

他們走到了地方,先生上前按鈴,寡婦出來開門。
時隔多年,兩人猛一照面,都已認不出彼此。寡婦聽說是來買房子的外地人,
忙客氣地讓他們進屋,不一會兒就相談甚歡。

不經意間,先生看到了牆上掛著的結婚照,才驚覺原來是故人。
而寡婦也在言談的一些習慣裡,發現了來者的身分,一時之間,雙方都有些尷尬。
太太仍未察覺,
讚美寡婦說:「我雖然樂於助人,但也不會賣了房子來助人,您這行善的魄力是怎麼來的呢?」

寡婦心情平靜下來,微笑說:
「不瞞您說,我是再婚過的人,從前年輕不懂事,不懂得助人之急的重要,常被前夫責備。
直到再婚後,我的先生視所有鎮民為同胞手足,
他無私的關愛使我受益良多,從他身上,我才懂得助人的真諦。」
太太聽了有所觸動,笑著說:
「我先生從前也是這種個性,不過被我罵了改了,哪裡有把朋友放在妻兒之前的道理呢?」

乍聽彼此的改變,寡婦與先生都暗自吃驚,片刻後,寡婦莞爾一笑說:
「人們常說思想觀念最難改變,現在看來,想在歲月裡維持思想觀念,才是真正不容易的事啊!」
後來,他們成功交易了房子,搬到小鎮上居住。雙方和睦相處,終生未再提起舊事。



心的體悟

世人常說最難改變的是思想觀念,但是在歲月的潛移默化裡,許多思想觀念都悄然起了變化。
這則故事向我們提醒了一個事實:其實,我們無法改變別人,能改變一個人的始終只有他自己。

婚姻是在生活中磨合的過程,所謂磨合,即是形容兩者無限靠近,卻永不重合。
畢竟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它們可以向彼此趨近,卻永不可能合一。
在磨合的過程裡,每一次改變都需要時間的沉澱,以蓄積動力。

哲人紀伯倫在《論婚姻》中說:
「讓結合之中存有縫隙」、
「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因為橡樹與柏樹,也不在彼此的影子下開闢成長的天地。」
唯有讓自我的精神獨立自由,才能具有變化的能力,或許這才是改變的契機。

本文出自《其實,你無法留住任何人,包括你自己》

標籤:
瀏覽次數:100    人氣指數:700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今天,女兒捐出人生中的寶貝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當遇到困難時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