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09259
 佇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歌、詞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些歌、過往時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好奇故我在
作者: 佇足 日期: 2010.12.27  天氣:  心情:
這句話源自於國家地理頻道的一個節目,
每個人好奇的事物都有所不同,
也源自於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想法,
挺主觀的詞語,
週末無意間看到的一篇文章,
關於宋朝的一些非主流事物,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內容,
主題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不以言論治罪的宋朝是驕傲
以下是節錄部份:
*****************************************************************************************
現在有很多人,說到中國歷史的恥辱就是宋朝。
為什麼呢?因為宋朝被少數民族欺負,被蒙古滅亡?
其實在當時的世界歷史,被蒙古滅亡的又何止宋朝。
連最強大的阿拉伯(花喇子模等部),波斯都被蒙古滅亡。
而世界強國僅僅幾個月就被滅亡,而宋朝抵抗了半個世紀。
宋朝為什麼值得國人驕傲?
有一位外國著名學者說過,宋朝就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宋代科學技術無疑居于當時世界的最前列。
兩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大、之高,在中國歷史上是罕有的。
震驚世界的三大發明——火藥、活字印刷和指南針,就誕生于這一時期。
正如國內外許多著名史家指出的,這三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
除此之外,中國人在許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興修水利,實施水稻的雙季栽植;
茶葉種植面積擴大;棉花成為普及性農作物;算盤開始應用,從此成為東亞商人的主要計算工具;
火藥的發明又推動了火箭、突火槍、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
總之,沒有兩宋社會良好的科技氛圍,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很難降生的。
可能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偶然的,但它確實又寓于兩宋社會尊重科技、重視科技氛圍的必然之中。
在天文領域,宋代也取得了輝煌成就。北宋中期,楊忠輔制定《統天歷》,以365.2425日為一年,
這個數字與西方1582年頒布公歷時的數據完全相同,
比現代天文學所測數值只差26秒。由此可見,宋代天文學發展水平之高。
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宋代也是成就卓著。
在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宋朝政府十分重視與廣大民眾衛生健康息息相關的醫學事業,
不僅政府出面編輯刻印了很多醫學典籍,而且要求各州縣加以推廣應用。
其中《太平聖惠方》100卷,收錄中藥處方16834個,
《圣濟錄》200卷,是醫學上的一部百科全書,收集了診斷、處方、審脈、用藥、針灸等各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政和本草》共介紹各種藥材1558種,其中新增加628種新藥,可以說是一部完備的藥物學著作。
南宋時期的宋慈收錄并總結了前人的法醫知識,創作出《洗冤集錄》一書,
其中涉及驗傷、驗屍、血型鑒定、死傷鑒別、檢骨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
同時對毒藥和醫治服毒的方法也進行了總結,
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醫學著作。
上述僅僅是介紹了宋代醫學領域很小部分的成就而已,于此亦可以看出兩宋時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之一斑了。
除上所述之外,宋代另外兩項重要成就有必要單獨提一下:
其一,宋代的繪畫藝術。
末代皇帝趙佶(宋徽宗)雖然做皇帝不行,但他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巨大貢獻卻不可否認。
首先,他是一位天賦極深的繪畫愛好者,又是造詣很深的畫家。
其次,他又是宋代繪畫領域的組織者和主要資助者。
由于這一淵源,在宋代宮庭之內,集中了一大批杰出的畫家。
黃筌的花卉,李公麟的人物,米芾及子友仁的山水,徽宗本人的花鳥,皆卓絕于世。
即使以現在的眼光審視他們的藝術水平,也可以說前無古人,
至于是否有來者,則要看未來的藝術家是否能夠超越前人了。
其二,宋代還有一最輝煌的美術工藝,為歷朝所不及者,就是磁器。
功底深厚的宋代文化,統治者的自身的文化素養及價值取向,使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后的。
以宋官窯(例如:汝窯)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
從美學角度,它的藝術格調是高雅的,特別受到西方人的傾賴。
(中國的英文China也源自於此)
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鉆石的光芒,
仿佛是宋代藝人無意間冰鎬敲擊的嚴冰穿過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溫潤而細膩。
后世把宋代五大明窯稱為“千古絕唱”。
那是與歷代仿制不成,差別巨大是有一定原因的。
宋瓷是最精美藝術與精確工藝完美的結合。
因為各地名窯瓷器大量地生產,不僅供皇家貴族使用,還為官員學者們、及市民階級所珍愛、使用,
所以讓所有見著的人都贊嘆不已。
宋瓷許多的工藝都已失傳,宋瓷許多的工藝水平即使現代都難達到。
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說宋朝遺留下的官辦瓷器幾乎都價值連城。
自宋代以后,歷代文人墨客及古玩愛好者對宋代官窯津津樂道,撰文著書者眾多,
但歷史上能夠親眼目睹并真正鑒賞宋代官窯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
有關宋代官窯的論述變地撲朔迷離,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前陣子打撈的宋朝沉船,裡頭約有六萬~八萬件北宋瓷器文物,關於瓷器如何傳入歐洲,以及瓷器在當時的歐洲是居於何種位置,
可以參考連結的文章200年前:歐洲曾出現「仿造中國」熱)
這樣,便給人們留下了發揮自由想像的空間。
對宋官窯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國古陶瓷學述研究中最為熱門的課題之一。
科技就不再多說,宋朝最讓人驚嘆的就是,不以言論治罪。

宋朝的文人政治最徹底,文人出任國防部長(樞密院)是近代西方才出現的新鮮事,
但在宋朝,這可是一個常例。
軍隊的改革是軍無常帥,帥無常軍,這也是現代國家統帥軍隊的基本制度。
據史載,太祖立國之后,曾在太廟里刻下祖訓,此訓只有皇帝本人在祭祀太廟時,
由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引導到太祖誓碑前背誦。
開封城破之日,有好奇者跑到太廟時方知上面的內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應不朽的名言):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柴氏是北周王柴榮一族,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北周王位,改為宋)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難能可貴的是,宋代歷朝皇帝都還算聽話。
讓太祖的這幾條中國歷史上迄今最為開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實的執行,達三百年之久,
可以說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憲章,也是同時代世界各國中最開明的大憲章,
它從根本的制度上確保了宋朝所以成為中國文明的最高峰。
宋代是真正的士大夫時代,也即是文人口中稱道而身行之的時代。
廟堂之上,君臣爭論不已;江湖之中,書生指點江山。
試問哪朝哪代,文人有這等身份和地位?朝堂之上,包拯吐沫橫飛,仁宗皇帝不得不以絹試臉,
而老包卻只當不見,仍然在慷慨陳詞;
江湖之上,范仲淹妙筆生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
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有宋一代,是中國知識分子活得最滋潤的時期。
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創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的社會。
我們不否認宋代有政治斗爭,但政治斗爭往往只是政見的不同,
雖然有黨同伐異,但沒有從肉體上消滅。最多是貶謫。
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雖然政見上不同,但私誼卻還不算。
歐陽修死后,給予歐陽修評價最高的,不是他的黨內同志,而是政敵王安石。
可見那是一個君子時代。
中國歷史上有那么多的名人都出現仁宗朝(唐宋八大家有六大家在同時出現),絕非偶然,
是適宜的政治政治環境孕育的果實。
中國歷史上的比較成熟的政黨政治,就是這一時期典型的政治現象。
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黨輪流執政近百年,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奇跡。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這里提出的是政黨,而不是歷史上人們常常批評的朋黨。
中國歷史有很多朝代,都存在大臣之間拉幫結伙,互相傾扎,為禍國家社稷的情況。
歐陽修對此有過論述:“君子同道,小人同利”,
歷史上的朋黨,往往純粹為了利益而相互勾結,互為依托。
政黨則不一樣,雖然他們之間存在利益,但重要的,是他們有理想、有訴求,并希望有機會實現這種道義。
套用現在的話,就是政黨首先必須有遠大的理想,具體而現實的目標,有綱領、有組織、有領袖。
這些現實時髦的東西,早在仁宗時代就實施了,雖然效果不好,最后未能挽救北宗的敗亡,
但其作為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卻不能忽視,更不能抹煞。
宋立國之后,當政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建立怎樣的政治架構才能克服自秦以降各朝各代的弊端。
以科舉制建立人才選拔與任用機制,既打破門閥托大的政治格局,又很好地解決官僚世襲制的弊端。
雖然自隋代就開始了科舉制度,但這一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還是建立在宋代,
準入條件的降低(資格門檻降低),
選拔人數的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
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科舉制度作為國家開科取士的手段實施,使宋代很快進入了士大夫時代。
不過后人每每詬病宋之武弱。宋的對外悲劇前面有專述,本節不再解釋。
這里引用明朝一位學者的話來作一個總結:
“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
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大手段。”
諸般作法均有流弊,兩害之中權其輕,兩利之間權其重,不亦合乎?
宋代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
哲學、倫理、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醫學、工藝可謂是百花齊放,并且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對文化的重視超過其它所有的開國皇帝。
帝嘗讀《堯典》,嘆曰:“堯、舜之世,四兇之罪,止從投竄,何近代憲綱之密邪!”
趙匡胤于是制定了法律。
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
不準對公卿辱罵。
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
又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
開國宰相趙普曾言:“臣半部論語治天下。”
太祖曾言“宰相須用讀書人!”這君臣兩位對儒家、對讀書人的態度決定了宋朝對文化的基本政策。
從此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
宋代學校教育異常發達,京師設有國子學,太學等等,
另外有專業性很強的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
宋仁宗以后,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至宋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担食宿的州縣學生人數達到十五、六萬人,
這種情況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官辦學校而外,私人講學授徒亦蔚然成風,其中以書院的興盛最為引人注目,
聞名全國的有所謂四大書院,即石鼓、岳麓、白鹿洞、應天書院,
據史書記載,至南宋時期,很多州都建有書院,如紹興、徽州、蘇州、桂州、合州,等等。
書院與官辦的州縣學不同,通常是由士大夫所建,因而學校環境較為寬松,除了正統的儒家學說而外,
其它各種學術均可以講授,不同的思想可以相互交流、切磋、辯難,如朱熹、陸九淵的“鵝湖之會”,
朱熹陳亮之間的“王霸義利之辯”等等,從而活躍了師生的思想,推動了學術的繁榮和進步。
教育的普及既是宋代文化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具體說來,宋代文化在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均取得了獨具特色的成就。
就哲學、倫理而言,宋代是繼春秋戰國之后最富成果的時期。
以周敦頤、程顥、程頤為代表,以儒家經典《易傳》和《中庸》為核心,
同時吸收道家、道教、佛教等思想,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把宇宙本原、萬物演化以及人性善惡等理論體系,
成為宋代理學的開創者,最終形成了以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
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至北宋中期,運用“天理”這一范疇,將本體論、認識論、人性論等有機聯系在一起,
“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是永恒存在的、宇宙萬物的本源。
它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
二程還較為系統地確立了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可以說是兩宋理學的奠基人。
至南宋時期,朱熹又以二程思想為核心,吸收揉和北宋以來各派儒家學說,
包括周敦頤、張載等人,建立起一個龐大而系統的思想體系,
他以“天理”和“人欲”為主軸,將人類的自然觀、認識論、人性論、道德修養等有機地集合起來,
從而完成了建立新儒學理論體系的艱巨任務,因而,朱熹是兩宋理學的集大成者,
也是孔子、孟子以后影響最大的儒學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理學在宋代并非一統天下,不論是南宋,還是北宋,思想界都非常活躍,
同時存在其它種種不同的思潮。
與朱熹學術存在差異的陸九淵吸取禪宗理論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題,
二者之間經過激烈爭論,最后不了了之,可知當時學術空氣相當自由,學術環境也是非常寬松的。
再如史學領域,在編纂體例方面,除了繼承傳統的編年、記傳體之外,還新創立紀事本末體,
對此后史學的發展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通常而言,當代史存在不少忌諱,因而宋朝政府開放私人修史的限制,無疑會大大促進史學的繁榮和發展。
正因為如此,宋代史學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中以司馬光等人所著《資治通鑒》最為著名,
作為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其史學價值和政治價值足以和《史記》相媲美。
在文學方面,宋詩不僅繼承了唐詩的輝煌,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體。
藝術成就和唐詩并峙的就是宋詞,在宋代,這一藝術形式的成就達到頂峰。
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批散文大家使這一文學形式也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
應該說,宋代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卓著,很多領域都達到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峰,
也給后代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如明清時期的小說便是直接導源于宋代說書人所用的話本,等等。
最后再來看宋朝的經濟,當時占世界的60%。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
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
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
張居正改革之后的萬歷28年(1600),歲入400萬兩
(雖然張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
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里去)。
明末天下大亂,在后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征收,
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
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
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
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么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
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后,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于宋朝。
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
咸豐年間(1850前后),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
數量仍然遠遠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由于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
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于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担也極其巨大呢?
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
那麼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
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
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
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
明朝著名的財迷皇帝明神宗(萬歷)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
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占70%。
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
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了。
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
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
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于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
宋朝得以采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併”。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并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
以至于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
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
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
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
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而且,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
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
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
并騰出大量剩余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國土地的70%,
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占全國總面積的20%);
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
(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余萬礦工,日夜開采),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
****************************************************************************************************
(工商業發達,則務農者少,兼併農地所產生的問題也自然減小,所以不抑兼併才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就像現在工商業發達,誰會特別在意誰買了多少農地來耕種呢?
但反過來說太過於依賴工商業而忽視農業,一旦遇到糧食短缺或是國際糧食價格暴漲時,
國家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畢竟人總是得要吃東西才能存活的,
到時不知道會不會變成:我買得起手機,但吃不飽一頓飯~~呵呵。)
其實很憂心WTO的糧食傾銷,國內的農業恐會被逼得沒法生存,而造成幾無人務農的現象,
到時別人說:一斤麵粉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你買不起就別買很多人搶的要買。
辛辛苦苦從電子代工所賺來的錢,又因糧食而不得不全賠了,
二害相權取其輕,從中求取平衡才是上策,否則只是瞎努力而已。
****************************************************************************************************

其實現在的台灣要展望未來,應也非難事,
萬不能有意識形態橫亙,這只會造成莫須有的限制,
如古代君權與西方神權的無端干預,
環境的自由,與風氣的形成,是創造的基礎,
人與人之間以論事論理為主,而不是相互鬥爭,君子和而不同,
讓人們互相爭鬥,本是君王南面之術的一環(尤以清朝為最),在現今的社會應該革除才是,
但這是目前台灣最難解決的,還是很多人延襲這舊思維在玩弄著,
政府該做的應是鼓勵創造,不論是文藝、哲學、科學都應鼓勵,
不僅是物質的鼓勵,更應在社會方面形成焦點形成風氣,
這些看似相距甚遠的方面,其實也互相牽引著,
若能蔚然成風,那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中國人的創造力是驚人的,只要沒有太多束縛就能發揮出來~~
標籤:
瀏覽次數:213    人氣指數:413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歌、詞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些歌、過往時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