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腦性麻痺如此複雜的致病機轉與個別差異之後,我們可以確定以下的觀點是很重要的:
而實際可以提供的治療如下:
1)iliopsoas muscle,常引致excessive anterior pelvic tilt。
2)adductors,常引起剪刀步、平衡感不佳,或致陰部清潔不
易。
3)hamstrings,包括內側(為主)與外側(為輔),常造成曲
4)膝部及彎曲膝孿縮、僵硬步,及重心不穩。
5)gastrocnemius/soleus,常造成墊腳尖與重心反轉步。
6)posterior tibialis,常造成內八字步或內翻變形。
以上這主要肌肉與一些小肌肉,都是可以鬆筋的;因為過去有一些醫師用的手術方法不好,必須固定很久阻礙復健的進行,又造成肌力受損及關節僵化等副作用,因此,仍有人非常排斥。然而,除了新的觀念之外,也有新的手術方式,筆者也發明了一種肌膜網狀切開的術式於國外發表,這些都使得病童術後只需休息一至一週便可以重新始復健,所以關節不會僵硬,肌力在兩三個月也可完全回復正常;因此,不論是已經會走路,或正在學習站立卻好久都不能突破開步姿態差的病童,都很合適採用,而且效果不錯。
其固定期比鬆筋術要長一點,大約六至八星期。
其他尚有許多骨頭可以作矯正手術。
其固定期比上兩者更長,後需二至三個月。
總之,小兒骨科的術式繁多,但並不困難,在熟手來說,也一點都不危險;但最重要的是,依據病情的需要,利用步態分析作完整的分析,對病童潛在的能力作正確的評估,由最簡單保守的藥物及復開始,時而需要矯具護木,時而物理治療;但當某一些問題已無法再突破時,進一步選擇小兒骨科手術治療,也將是一個不必猶豫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