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看到一則報導提到,荷蘭農業不是落伍的象徵,而是高科技的代表,每年可以不斷吸引五%頂尖人才投入。為什麼在荷蘭可以如此,在台灣卻好像沒有春天呢?
2007年7月出版的商業周刊,曾經以「贏的關鍵」為專題,報導荷蘭花卉產業的成功,裏面有一段與「荷蘭花卉拍賣協會」主席,荷蘭經濟學家杜克‧法柏(Doeke C. Faber)的對談,文章中將對談內容加上幾個小標題,包括1、保持競爭,是維持領先的唯一方法;2、我們成功,是因為競爭帶來的創新;3、不合作、不整合力量,是死路一條;4、我們絕對透明開放,絕不自我保護;5、除了市占率,台灣要想如何做大市場。這些小標題似乎很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為何荷蘭農業可以成從,台灣農業只剩老農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