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43721
 度盡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 諸好友 : 祝妳 :你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修行人"" 當修忍辱 ""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入菩薩行論廣釋 二講}}
作者: 度盡 日期: 2011.10.30  天氣:  心情:
               

                  { { 入菩薩行論廣釋  二  } }

寂天菩薩 著作



      勘布索達吉 傳譯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們,阿彌陀佛!我們繼續 入菩薩行論 的課程


入菩薩行具備"" 聞大乘菩薩修行的種種教法,所以我們在任何時候當「行」有疑問時,就要"" 聞思 "" 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


有「題義」和「論義」二個綱目,題義在第一講時已經講解過了,而" 論義 "


1)進入論義的方法


2)論的本身


3)圓滿等三個主題。


1)進入論的方法敬禮一切佛菩薩、 寂天菩薩的誓願和自謙


三個方式進入論的主題


2)論義本身


首先我們要思惟「人身難得」,修學菩薩道必須具備 暇滿人身方才成行 ,其次心態上要思惟「善心難得」我們必須及時把握和護持剎那顯現的善心;


今天的主題是「菩提心的功德」,為什麼要學習「菩提心」呢?因為它有很多的功德和優點,因此我們要學習它。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總明菩提心利益



1、滅罪勝餘善


6. 故善恆微弱    惡大極難堪    捨此菩提心   餘善豈能勝


 


世人因被無明和私心所捆綁,所以善行總是微弱而且短暫,而罪惡的力量卻是非常強大而持久,因此除了殊勝圓滿的菩提心以外,還有什麼其它的善行能勝過這些罪惡呢?


" 華嚴經 "中譬喻 菩提心 如何將惡業壓下去時說:「假如有很多老鼠,只要旁邊有一隻貓的話,老鼠們的威嚴就被貓的威嚴壓下去了。」


 


2、易獲利樂


7. 多劫佛深思    見此最饒益    眾生依於此    順利獲勝樂


 


長久以來" 諸佛一直深思著 "「該如何利益眾生呢?祂們發現菩提心的利益最為廣大,如果眾生都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學佛法,那麼必定會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


勝妙的安樂是心靈本質上的快樂,無法言喻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是最永久且不會消失的快樂,不同於一般世俗的快樂是短暫的快樂。


 3、能辦所求


8. 欲滅三有苦    及除眾不安    欲享福樂者    恆莫捨覺心


 


因此若有人想要消滅三界種種痛苦,並去除一切有情眾多的不安和享受種種幸福與快樂,那麼永遠都不要捨棄志求菩提的決心。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4、名至敬歸


9. 生死獄中囚    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    人天應禮敬


 


即使是生死輪迴牢獄中的眾生,只要能生起"" 由 >思惟或修行 ""所生的真實菩提心那麼立刻就可以尊稱這個人為「佛子」


這時他的名字已經改變了從凡夫變成佛子,成為佛的接班人,不但這樣,世人和天人都應該向他們禮敬,禮敬他內心中蘊藏的 偉大菩提心。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1、轉劣為勝喻


10.如勝冶金料   得此垢身成   無價佛陀身   故應持覺心


 


菩提心就像最殊勝的冶金材料一樣,染濁的凡夫垢體一旦加進它冶鍊,一定會逐漸轉成無價之寶的清淨佛身,所以應該善為引發並堅定護持菩提心。


 2、珍貴難得喻


11.導師以慧觀  見彼極珍貴  欲出三界者  宜善持覺心


 


佛陀以無量的智慧觀察時,發現菩提心非常地珍貴,因此,所有想要脫離六道輪迴的眾生,都應該牢牢地持守珍貴的菩提心。


 3、得果無盡喻


12.餘善如芭蕉  生果即枯槁  覺心樹生果  不枯反增茂


 


沒有具備 菩提心 的善行雖然有果報,但它就像芭蕉樹一樣,長出果實以後就枯萎了,菩提心 樹卻能經常生出益人的珍果,它不但不會枯萎,反而越來越欣欣向榮。


 4、能損定罪 除懼喻


13.如人雖犯罪  依士得除畏  若有令脫者  畏者何不依


 
就好像一個被人四處追捕的重犯,但,自從他依靠了有權勢的人之後,就不必
擔心受怕了,如果菩提心可使依止的人迅速獲得解脫,那麼害怕罪報的人為何不去依止菩提心呢?


我們做了不好的事,如毀謗三寶、挑撥離間、持邪見、犯五無間罪等等罪過,但,如果事後懺悔並依止菩提心的話,那麼就不需要再恐懼三惡趣了,菩提心無法斷除嚴重惡業果報的根,犯了嚴重惡業一定要去地獄,但我們不需要沉浸在裡面,就好像一個皮球掉入水中卻不會沉入水裡一樣,它只是澎一聲就立即浮出水面,依止菩提心可以使我們迅速脫離惡趣,所以我們要堅持守護菩提心!


 5、能滅不定罪業喻


14.1 覺心如劫火   剎那毀諸罪


 


菩提心如何消滅不定的罪業呢?菩提心就好比可以燒毀三千大千世界的劫末猛火一樣,它能在 " 剎那間 "燒毀各種罪業。


 (三)引經證成


14.2 彌勒喻善財  覺心德無量


 


華嚴經 中,睿智的 彌勒菩薩 告訴 善財 說:「菩提心的利益廣大無量」


善財 是古印度一個生意人的小孩,從小就非常地善良,長大後就在文殊師利菩薩 處受「菩薩戒」而且已發「願菩提心」,之後,他到處訪求善知識,學習如何修行菩提心;後來他到了 印度南方 彌勒菩薩 處,


看到 彌勒菩薩 正在為眾生講解菩提心,拜見 彌勒菩薩 之後,彌勒菩薩 將他介紹給所有的信眾們說:「...內心中產生了菩提心的 善財善財 彌勒菩薩 說:「雖然內心中接受了菩提心,但究竟要如何去學習呢?」


彌勒菩薩 回答說:「如果你內心中已經產生了" 菩提心 "的話,那你就不用擔心,因為有這個" 菩提心 ",所有慈悲智慧的善知識都會攝受你,你內心中的菩提心就好像所有善業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善業功德,菩提心就好像良田一樣,可以種植善業," 菩提心 "就好像大地一樣,不論 持戒、精進、禪定、智慧 都依靠它來修習,菩提心就好像毘沙門王財寶天王)一樣,它可以救濟眾多貧苦的眾生,菩提心就好像如意寶一樣,它可以滿一切人所願.一百多種菩提心的功德。」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種類


15.略攝菩提心  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如果簡要地加以歸納,應知菩提心有兩種,即願求菩提的願心和行向菩提的行心。


 16.如人盡了知  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  二心次第別


 


好比一般人都能了解,心中想去某處和已經動身上路的差別,同理,有智慧的人也應該知道「願」、「行」兩種菩提心是有先後差別的。


 2、願心 與 行心之利益


1)願心利益


17.願心於生死  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  相續增福德


 


在尚未獲得解脫的生死輪迴期間,願菩提 心雖可以生出極大的人天果報,
但是卻不能像 行菩提心 一樣-相續不斷地增長廣大的福德。


願菩提心雖不如行菩提心殊勝,但,各位也不要看輕願菩提心華嚴經:「裂開的金剛鑽石 還是比黃金珍貴,願菩提心雖然不是圓滿的菩提心,但它還是比小乘的發心要珍貴許多,不要輕視願菩提心!」


 2)行心利益


18.何時為度盡  無邊眾有情  立志不退轉  受持此行心


19.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 無論什麼人 "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是為了徹底解救無邊的眾生,而興起永不退轉的意志,真正地去 受持 行菩提心那麼就從此刻起,這個人縱然有時疏忽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仍然會不斷地滋長,


而且廣大得猶如虛空一般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引經證明


20.為信小乘者  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說故  其益極應理


 


為了使信仰小乘的行者能迴小向大,在" 妙臂請問經 " 佛陀 也曾經親自如此宣說過:「所以菩提心獲益無邊是正確合理的」。


 (二)以理成立


1、願心獲益之理


1)所緣廣大


21.若僅思療癒  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  獲福無窮盡


22.況欲除有情  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  有情無量德


 


如果有人僅僅想到「我要設法療除一切有情眾生頭疼的疾病」具有這種饒益眾生的廣大善心,那麼大家都會讚歎他他將因此得到無量的福報,那麼更何況菩薩一心想要解除芸芸眾生的無量不安,甚至想要成就一一有情的無量功德,這種願心的福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從前印度一位在大海中撈寶的商主,他在一次海中撈寶的過程中,不幸亡故,身後遺有一個兒子名喚  匝哦之女


匝哦之女 長大後問母親說:「父親是做什麼的?」依照印度的種姓制度-子應繼承父業!母親怕兒子像他父親一樣地有去無回就說:「你父親是補鞋子的!」於是他就去從事補鞋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補鞋子的同行就不讓他做了,他們說:「你不是補鞋子的種姓,你不能做這個工作!」


他回家又向母親問同樣的問題,母親就說:「你父親是做生意的!」他又去做生意,同樣過一段時間之後,做生意的同行就又不讓他做了,他們說:「你父親不是做生意的種姓,你不能做這個工作!」


他開始懷疑「父親是不是在大海中撈寶的種姓?母親 回答他:「是的,當初是怕你像你父親一樣地遇到危險,所以才沒告訴你!」兒子不聽勸導,準備好一切資具要去大海撈寶,母親哭泣著、拉著他的衣服不讓他出門,他忿怒地說:「你應該祝福我,不應該不吉祥地哭泣!」說完用腳踢了 母親 的頭之後就出門去了;匝哦之女 在撈寶的過程中不幸遇上船難,大多數人都沒入海中,他抓住一塊木板漂流到一個島上,島上有悅意的宮殿由於業力的遷引他在那裡待了幾天就離開了又來到另外一個宮殿,又離開最後來到一座大房子業風在此等他他進入這個非常恐怖的房子,看到很多眾生正遭受鐵輪在頭部旋轉腦漿四溢的痛苦,剎那間他也遭受同樣的痛苦他立刻就明白了-這是以前"踢了母親的頭"所得的業報!


因為他一直以來都非常地孝順所以先前所遇到的都是悅意的宮殿,但善業報盡之時,他還是進入惡業的果報;於是他發起如是想-希望天下踢母親頭的所有眾生之果報,都由他一人承受!希望他們的痛苦都會消失!就在這一念頃,輪子馬上就鑽進頭部,於是他往生到天界去了;


""" 一個善念的果報是如此之大 """


所以菩薩一心想要解除眾生的痛苦和成就眾生永恆的利益


"" 這樣的福德 ""當然就更無量無邊了


 2)無與倫比


23.是父抑或母  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誰具有這樣的菩提心呢?


父親
有嗎 ? 
或是母親 有嗎 ?
仙人或欲界天
有嗎 ?
難道
梵天 有嗎 ? 
" 菩提心願 " 在世間非常難得。
有情 " 未入大乘佛法 " 無法具此,
以人趣眾生來說.
父親 .母親 ,對自己兒女 非常慈愍,但他她們會不會將善心擴及到每一個眾生 , 生起為一切有情眾生 除苦予樂之菩提願心 ?


除自己父母外, 夫妻, 姐妹, 兄弟,親戚 ,朋友 ,相互間很愛護悲憐等

但它們是否   具此 願心呢
也許父母親人不懂道理但那些有智有識,深明大義,或有權威者,
比如古代的 仙人,它們精通世間各種學問,有極高智慧 與 神通,
還有 帝釋天 等。具 大威勢, 大福德, 
亦具五通 ( 天眼通  它心通  宿命通  神足通  天耳通  )

 
五神通
所謂五通: 
1.能知 過去世  叫宿命通
2.能知 未來世及現在的遠處及細微處  叫天眼通 
3.能知 他人心唸活動  叫他心通 
4.能用耳朵聽無遠弗界的聲音  叫天耳通 
5.能飛行自在,有無變化,來無影.去無蹤,瞬息千里,取物如探囊等 叫神足通

它們對眾生也有一定悲心
然後還有
梵天王 它們依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得位 應該說是很有慈悲心然而它們是否有 菩提心願 呢 ?

是愛我們的 父親 或 母親,或者( 還有誰 )有這樣饒益眾生的心呢?
欲天 還 是修道中的諸仙?難道修四無量的 梵天 發得起這種願心嗎?


世間所有做父母的都非常疼愛他們自己的子女,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好好讀書、好好孝順,長大以後可以有一份好工作,好好賺錢,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希望我的小孩能離開暫時的痛苦,得到永遠永遠不消失的快樂,到達佛的境界」。


 3)珍貴難生


24.彼等為自利  尚且未夢及  況為他有情  生此饒益心


 


上述這些人即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尚且不曾在夢中夢見過自己發起「希望暫時獲得人天福報,最後得到究竟的快樂,離開六道輪迴的痛苦」這種廣大的饒益心,何況是為了利他而生起這種願心呢?


 


25.他人為自利  尚且未能發  生此珍貴心  稀有誠空前


 一般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尚且不曾生起剎那如此饒益的善心,如果有人能為利他而發起珍貴的願心,那真是空前的稀有難得啊!




 26.珍貴菩提心  眾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  其福何能量


 這種珍貴的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歡樂的主因,也是滌除一切痛苦的甘霖,它所蘊含的廣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 禪定經 " 中說:「菩提心的功德,假如有形象的話,虛空也容納不下!」


 2、行心獲益之理


27.僅思利眾生  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  利樂諸有情


 


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他的福德就遠勝於用廣大的寶物供養十方諸佛,那麼菩薩實際努力去利樂一切有情,祂所得的福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為什麼要供養諸佛呢?是諸佛需要我們的供養嗎?佛已具足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祂已經不需要眾生的種種供養了,供養諸佛是累積供養者的福報,改變我們習氣的方法,佛只是希望眾生快樂,


" 禪定王經 " 中說


「用千萬個世界都供養給諸佛菩薩的功德,不如我們發菩提心


的功德」。


 28.眾生欲除苦  奈何苦更增  愚人雖求樂  毀樂如滅仇



雖然眾生都想解除苦難
無奈總是慣於造作罪業、自討苦吃雖然大家都想追求快樂


因為愚癡而白白把自己的幸福當成仇敵一樣地消滅了


我們每個眾生都想得到快樂、去除痛苦可是因為習氣的原故,總是和所求相反地造作痛苦的因,因而產生痛苦的果,


有因就有果,嘉榮 有句俗話說:「你喜歡它的果而不喜歡它的刺,是不行的!」當我們摘取果實時,同時要接受刺扎到我們手的痛苦,我們認為可以得到快樂的所有努力,其實都是往痛苦的方向奔波,因此美好的幸福就被當成仇敵一樣地消滅了,所得的都是痛苦的果報。


 29.於諸乏樂者 多苦諸眾生 足以眾安樂 斷彼一切苦


30.更復盡其癡 寧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 豈有如此福


 


對於這些缺乏安樂以及充滿痛苦的眾生,行菩提心可以滿足他們所需求的眾多安樂,幫助他們斷除一切痛苦,並徹底化解他們的愚癡,在這世間上,那有和這相等的善行呢?那裡找得到像這樣可依靠的善知識呢?那有比菩提心更具有廣大的福德呢?


我們  每個凡夫眾生  都有痛苦和煩惱!


  生活 ( 在發展中 ) 地方的人


物質上比較辛苦,他們有衣物、食物短缺的痛苦


  但在  ( 物質進步區域 )  的人雖然衣食無缺


可是,卻在名利上或感情上有痛苦


所以我們要知道: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痛苦,官員有官員的痛苦,明星有明星的痛苦而且大人物的痛苦可能比我們一般人的痛苦更多,因為他們內心的欲求更多所以痛苦也就更多


你們不要羡慕那些明星有那麼多人喜歡他、收入那麼多...,因為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俗話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他們往往為了一次幾個小時的演唱會,一群人要準備、訓練很久很久,所得的就只是那短暫的鼓掌和喝采聲而已,真辛苦!每一個凡夫都有痛苦,他們的身體是肉做的,但,為了希求他們願意付出一切,物質缺乏時,有物質不足的煩惱物質不缺時,有名譽、權勢或感情上的煩惱煩惱永遠沒完沒了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痛苦,所以不需要羡慕我們都以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每個人都笑臉迎人,其實內心中充滿著擔憂、恐懼和壓力,因此各位要知道:


只有"行菩提心"才可以解除這些痛苦和不


安!

                              
 四、敬歎菩薩


31.若人酬恩施  尚且應稱讚  何況未受託  菩薩自樂為


 如果一個人在困難中受人恩惠之後能夠知恩報恩,尚且值得我們稱許讚歎,那麼何況" 佛菩薩 未受請託 "而無所求地熱心助人,那當然就更值得我們恭敬和讚歎了。


32.偶備微劣食  嗟施少眾生  令得半日飽  人敬為善士


33.何況恆施與  無邊有情眾  善逝無上樂  滿彼一切願



有的人偶而預備了一點家常便飯,輕蔑地施給少數幾位飢餓的眾生,使他們獲得半日的溫飽,僅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稱為「善士」,何況" 菩薩 "盡未來際 以種種布施,永久地圓滿人們心中一切福善的意願,甚至幫助無邊的有情眾生獲得圓成佛道的無上妙樂。


 34.博施諸佛子  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  久如心數劫


 像這樣發心博施濟眾的菩薩如果有人對他生起狠毒的瞋害心,佛陀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


為什麼" 傷害菩薩 "果報如此嚴重呢?因為菩薩是眾生安樂的依靠,傷害了一個菩薩 等於傷害了無數的眾生就好比一個人傷害了一個家庭的主人和傷害一個單身漢的罪過是有差別的,因為傷害一家之主會使這個家庭使去了依怙,傷害他等於傷害他們全家人。


 35.若人生淨信  得果較前增  佛子雖逢難  善增罪不生


反之,如果有人對 菩薩 生起清淨的信心,他所得善根廣大長久的程度將遠勝前者的劫期;菩薩行善時雖然也會遭到重重難關,但是祂們不僅不生罪過,反而因此增長善行。


各位想想看:我們僅僅想要利益一個家庭就已經夠困難了
如果還想利益一個團體的話,當然困難就更多了
那麼假若你想要利益一個國家,其困難重重當然就不用說
那麼 菩薩 想要利益天下眾生,其困難程度當然就更超乎我們想像之外,但,菩薩不會一遇到困難就心生退轉,當祂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菩薩們的善心反而越來越堅固,就像 達賴喇嘛一樣,他遠離家鄉流亡海外,剛到外地的時候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一樣,風土人情完全不同,他在西藏是一位宗教領袖、一個國王,可是他到了海外以後,沒有眷屬、消失了一切權利,過著平民一般的生活,遇到難以數計的困難,但是因為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原故,所以當他遇到挫折時就更加想要利益眾生,他不但照顧了西藏來的難民,而且也在世界上得到了「和平獎」,廣大的菩提心使他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和平安樂的生活,所以大家要知道:菩薩遇到困難不但不會退轉,而且利益眾生的決心更加堅定。我們一般人興起利益眾生的心,一個月二個月
一年二年就開始覺得辛苦了,開始抱怨,開始退轉,菩薩是不會這樣子的,


一般人行善就好比油燈一樣-遇風則熄而"菩薩"行善就好比火


燒山 { 遇風愈燒愈旺 }。


 


36.何人生此心  我禮彼人身  誰令怨敵樂  歸敬彼樂源


 有誰已經生起這種最珍貴的菩提心,我就恭恭敬敬地禮敬這位菩薩!誰能以德報怨,使仇害者獲得安樂,那我就皈依這使一切眾生安樂的泉源!


各位,本頌是否與34頌的說法矛盾呢?沒有,34頌說:『如果有人對菩薩起了狠毒的瞋害心,佛陀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是在告訴我們-對菩薩起了瞋害心的罪過有多嚴重,而此頌是說「菩薩不會怪罪眾生對他起了瞋害心,遇到眾生來障礙時,總會體諒眾生種種惡行是因為無明煩惱而生起的,不會怪罪和瞋恨眾生,無盡的包容而不會生氣!」所傳達的意思不一樣,然而,即使菩薩不怪罪你,但,這個瞋害菩薩的果報,你要不要承受呢如果你沒有懺悔的話,一樣要承受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因此而埋怨菩薩說:「都是因為你,假如你是一個平凡人的話,那我就不用受這麼嚴重的果報了!就因為你是菩薩才害我受那麼多苦!」這是不合理的,
就好像這裡有一盞油燈,我們明明知道所有燈的本質都是燙的,我們去摸它,燙到了手,還在懷疑它怎麼會燙到手呢?然後再去摸它,當然還會再燙到手,這時我們可不可以去怪罪這個油燈呢?當然不可以,因為它本來就是燙的!要怪只能怪自己自找苦吃!

菩薩利益眾生、包容眾生,我們障礙菩薩行善時要心生懺悔,懺悔自心的罪過;菩提心是眾生安樂的泉源,連 寂天菩薩 都要皈依它我們當然更要向擁有廣大菩提心的佛菩薩們尊敬頂禮,而且我們不僅要尊敬頂禮佛菩薩,我們自己也要發願做菩薩,在座很多人都受過菩薩戒,所以各位不要老是自卑地說:「我都不懂,我煩惱那麼多
」,我們內心產生偉大廣闊的菩提心,就是菩薩了!


修什麼法對我們最有利益呢?這不需要某某法師或某某喇嘛來說, 寂天菩薩、佛陀都已經說過了:「最殊勝的法就是"菩提心",能讓我們斷除煩惱、痛苦、增長智慧的就是菩提心」,現在很多人都只想給上師加持一下,摸摸頭,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加持,其實這是很困難的!當然,有怎樣的虔誠心就會得到怎樣的加持力,這是因為你的虔誠心而得到的加持,
然而,各位要知道:「因為聞思而對 "菩提心" 生起的信心,才是真正能夠利益我們的!」所以慈悲的上師們永遠不會希望你只對他有信心而已,他並不需要你的恭敬和讚歎,一個真正的佛法上師希望的是-菩提心在您心中生起!也希望-那一個永遠跟著我們的菩提心能讓我們內心得到真正的快樂,現在我們藉由對上師的信心、接受菩提心的教授,因此在我們的內心中產生菩提心,當我們對自己的智慧、心的本質有信心時,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快樂,希望各位透過聞思 入菩薩行論,而成為一個善巧且有智慧的大乘佛教徒。


 


 第二講終       待續 …






:以此功德 迴向


( 遍虛空 盡法界 恆河沙不可思議那由它數 三千大千世界 無


間地獄 阿鼻
地獄 餓鬼道)




六道眾生


一切有有情眾生皆


離苦得樂 解脫自在 得聞佛法 隨意往生


圓融順遂 福慧增長 法喜充滿 自在無礙


各安其所 各盡其職 各守本份 安身立命


福泰安康 
   


誓願
南無大慈大悲大願大聖本尊地藏王菩薩摩呵薩


度盡眾生 早成佛果 佛弟子::度盡::叩首



奉勸: 諸大德:知福.惜福.以福值福(後福無量)


""" 叩謝佛恩 """


 



















標籤:
瀏覽次數:198    人氣指數:5198    累積鼓勵:2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 諸好友 : 祝妳 :你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修行人"" 當修忍辱 ""
 
住戶回應
 
時間:2011-11-03 22:08
他, 8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03 18:33
他, 8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0-30 20:58
她, 58歲,高雄市,旅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