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87845
 吉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世界最窮總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死亡之課思考活著之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那堂三億元的課
作者: 吉米 日期: 2015.12.07  天氣:  心情:
那堂三億元的課,讓詹宏志自稱從此成了殘酷的生意人

壹週刊 週四大人物 2015年11月25日

詹宏志每做一份工作總習慣規劃到多年後甚至生涯盡頭,盡可能週密。偏偏像莫非定律,他每隔幾年就換一份工作。就像他從未打算當生意人,現在卻是PChome董事長,隨著近年公司股價狂飆,人們估他身價十億元。

他卻給了我們一個幾乎百感交集的笑容:「是,帳面上我是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有錢。可是…我現在是最不自由的時候啊!」工作量大、責任大、去到哪都被認出、被記者採訪。「這不是令人…」他說話本就不快,此刻又頓了幾秒,最後在辭海圈出形容詞:「舒服或開心的處境。」

他說話如同工作,習於盡可能精確,他曾形容自己做事像下棋,總想得極細膩。那或許也像射擊,瞄準時失之毫釐,射出後就差以千里,而他多半能命中紅心,四十歲前就當過:《時報周刊》總編輯、滾石唱片總經理、遠流出版社總經理。喜歡旅行的他曾說,旅行並且體驗當地人的生活,讓他得以體驗第二種、第三種、無數種人生,然而他的人生已足夠多數人忙幾輩子了。

他今年六十歲,外型卻和四、五十歲時沒多大差別,大概因為那頭永遠長得蓋住一部份眉眼的招牌髮型,髮色已成銀白,依然茂密。身形也幾乎像模型般固定,最近他在新書《旅行與讀書》的座談會上就笑談食量極大,年輕時尤其每餐可吃八碗飯:「但不要問我都吃到哪裡了?」

下廚品酒

不只能吃,他還能下廚,前陣子文化人馮光遠參選立委的募款餐會上,詹宏志親手下廚包辦八十人份菜色。他是前些年才開始看食譜學下廚,自稱書呆子的他,凡事喜歡從書中找答案,每道菜他一遍又一遍演練,失敗了就找食譜書反覆求證,簡直像科學家做實驗。後來學喝葡萄酒,也是買書、做筆記、三年內喝了一千種酒,「現在我進餐廳,放眼一看,每個人桌上的酒我都認得。」

是嚴謹徹底,也是記憶力奇佳,他曾學做童年時母親的一道佳餚,連母親都忘了做法:「但有時閉上眼睛回想媽媽做菜的畫面,很多步驟都想起來了,怎麼切、下鍋、哪個步驟在前哪個在後。」也是一遍又一遍,他還請教阿姨,但總覺得味道差了一點點。他的大腦是3D列印機,總能復原出聲色形連感官都俱全的相同物事,友人則常把他當百科辭典。

不知是否正因為學任何事都太輕而易舉了,他才每隔一段時間就想學一件新鮮事、甚至想體驗第二種、第三種人生,不然日子太無聊。他從小就常覺得無聊,還不被准許踏出家門時,他在窗邊張望世界;家裡的書很快看完,他去小鎮僅有的小圖書館,又看完所有的書;住南投草屯的他,對於十分鐘就能逛完的小鎮感到無趣,總流連公路局總站,想像台北、台中、新竹是什麼模樣?

社交恐懼

儘管成名甚早,詹宏志卻始終不習慣受訪,即使受訪也不談太多自己的事,他說有社交恐懼症。這位人們眼中的傳奇人物,私下其實臉皮甚薄,例如曾說靠食譜學烹飪,只因不好意思去上課、發問。直到十多年前他在《壹週刊》專欄裡寫了童年往事並集結成書,人們才對他有些許了解。

他的父親曾是極優秀的煤礦工程師,無奈後來經營礦場失敗,詹宏志沒享受到家裡最優渥的時光。當他描寫父親時,畫面總是晦暗,連空氣都凝重。父親不久生了肺病,長年打營養針度日。詹宏志讀台中一中時借住教堂,讀台大時,和哥哥分了一條棉被北上,一人一半。

這成了他後來拚命工作的動力,此刻他在敦化南路的寬敞辦公室對我們解釋:「很強的危機感,覺得人要很拚命才能在社會立足。」他從大學就開始嚴謹的自我管理,早起且每天只睡四個半小時,工作後連出國旅行都排滿工作行程。

每做一份新工作他都出色,無奈總是只做幾年就跟老闆意見不合,走人。好友、出版人郝明義採訪他時,他自我解嘲:「意見不合本來就是我的風格,我每天都跟所有人意見不合。」他說,但享受這樣的不合,因為如果要做自己相信的事,難免跟這個社會意見不合。他有著冷眼看待人間的本事。料不到多年後他也跟郝明義意見不合,郝明義反對服貿,認為會使台灣喪失出版自由,詹宏志卻認為若真心信仰言論自由就不必害怕服貿。到頭來,他始終是個孤獨的行者。

學會殘酷

詹宏志大學本想讀政治系、一腔熱血想投身公眾事務,不料考太好變成台大經濟系。無妨,他說,後來深感興趣並了解社會的集體行為。經濟學的訓練深深影響著他,PChome網路事業之前,他做的皆是文化性質的工作,風格卻與一般文人大相逕庭,他慣於從市場的角度來思考,而非只生產自認有理想、有價值,卻難獲市場青睞的文化商品。有人說他太生意人,偏偏這正是他成功之道。而經濟學不只講市場,也是極精密的社會科學,這些都影響了他的思考,甚至說話方式。

但他認為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生意人,是在創辦網路報《明日報》卻一年就收場之後。那是2001年,全球網路熱潮瞬間泡沫化,被稱為趨勢專家的他,遭人們嘲諷錯估趨勢。缺乏成本概念嗎?他搖頭:「我很早就很有成本概念,但我的個性不夠…不夠殘酷,這不能成為一個好的生意人。殘酷的意思是,這件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停損就停損。我當然清楚該怎麼做,但總覺得不能不照顧員工,我會不好意思。」

媒體追著他跑,他說,最痛苦的並非負債,而是母親看到新聞後擔憂到睡不著:「我媽媽打電話給我,說有一些積蓄,都是平常我給她的錢,一百多萬。我很尷尬,不好意思講我欠的不是一百多萬。」七、八年後他才償清三億債務。

「現在我沒有這個包袱了。當一個事業順利,多數人才能愉快,事業不順大家都苦,這些年我創了很多事業,也關了很多,該做殘酷的決斷我就做,毫不留情。我變成成熟的經營者,但就不再可能是那麼一個受歡迎的朋友。」

變得殘酷,那,以前的他是怎樣的?或許可從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看出端倪,他曾說青少年時期幾乎不曾吃飽,只因在餐桌上不確定其他五個兄弟姊妹是否都飽了?因此從不敢吃飽。他和哥哥一樣愛畫畫,卻決定犧牲自己讓哥哥成為畫家,總是用打彈珠贏來的錢,買畫畫材料給哥哥。他連對物品都用情,喜歡背書包的他,曾因某個很喜歡的書包壞了,十分難過,後來決定不再對書包投入感情,都隨便買。

不管喜不喜歡現在的生活、現在的自己,詹宏志始終保留寫作習慣,儘管十幾年前他寫一篇專欄只需四小時,後來要花上一整天。對日理萬機的董事長,太不符成本效益吧?他答,成為生意人只是人生的意外:「我總覺得如果還有力氣,不要失去從前的自己。」

他擅長規劃,人生的意外卻總是冷不防向他襲來。今年二月,他和妻子王宣一同遊義大利,王宣一吃了一口漢堡後心臟病發猝逝。王宣一是廚藝精湛的美食作家,個性和詹宏志相反,熱情好客,成日招待朋友來家裡用餐。過去,詹宏志沒有錢包、沒有信用卡、甚至從不接電話,一切靠王宣一打理。某次王宣一帶兒子詹朴出國,忘了留錢給詹宏志,還得拜託幾個好友帶詹宏志去吃飯。

修補畫作

好友馮光遠說,詹宏志對朋友真誠大方,每次去詹家吃飯,他看上哪一瓶好酒,詹宏志總說:你拿回去吧!但詹宏志個性內斂,「甚至有一點自閉傾向,呵呵,而且對於現代傳播工具似乎有點排斥,我們找他一定要透過宣一。宣一走了他保留宣一的手機,但我幾次打他常沒接,偶爾才回簡訊,他好像很不習慣講電話。寫E-mail他倒是會看。」

至於詹宏志自己,只這樣淡淡描述:「每個人都有過日子的方法,有些是日常,有些是非日常,例如出國時。到現在我還沒辦法弄清楚現在是日常狀態還是…,我沒有動她任何東西,比如家裡原本冬天的衣服在外面、夏天的在裡面,後來到夏天,我要穿就鑽進去拿兩件,因為我如果動到我的衣服,也會動到她的。這樣過生活不是真實的,我還在找…紀念她的方法,應該是把生活過得像我們在一起時那樣…很自然、很完整。」

這或許也改變了他的規劃。兩年前他曾因PChome進軍大陸,而說要延後十年退休,此刻他卻說,現在繼續工作其實是多(做)的:,「不管痛快或不痛快,都過了大部分的生涯,也許現在應該想的,是回頭看這幅畫哪裡有缺口?修補可能比創作更重要。」你覺得哪裡有缺口?他一如往常:「有很多,呵呵,一言難盡,這涉及到自己要做的事,我不好意思說。過一陣子再做一件事,大概就明白了吧!」內斂如昔,結尾不是人們預期的感動散文,倒像是他熱愛的偵探小說裡的伏筆。(撰文:簡竹書。攝影:李智為、李宗明、蘇立坤)
標籤:
瀏覽次數:120    人氣指數:920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世界最窮總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死亡之課思考活著之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