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一篇傳記,其中有一則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的黃昏,王羲之在住處附近散步,走著走著走到一小屋附近,被一隻在園子裡昂首濶步的白鵝吸引住了, 於是駐足看了好久,心想天下怎麼有這麼美的動物, 直盯著這隻白鵝看,直到天下暗了,才依依不捨得往回家的邁去, 過了幾天,他又來欣賞他心目中的愛鵝,就這樣連續了好幾天,終於忍不住了,於是向住在裡頭的老婆婆開口是否能將這隻鵝賣給他,但老婆婆堅持不肯,因為那隻白鵝是她唯一的伴,她捨不得賣人,於是王羲之只好作罷,但總是念念不忘這隻美麗的白鵝,三天兩頭就來探望欣賞這隻白鵝,老婆婆看在眼裡,她也知道王羲之是個名人,對於拒絶他也有點不好意思,終於,過了一段時間,老婆婆請人通知王羲之,她願意把鵝送給他了,王羲之,好不興奮,三步併二步就往老婆婆這兒來了,一到了園子,沒看到鵝,覺得奇怪,是不是老婆婆把牠裝在籃子裡頭要送他,於是進了門, 問了老婆婆,鵝呢,老婆婆帶王羲之到廚房,指著桌上的那一大盤鵝肉,王羲之看了,當場楞住,一陣心痛悵然,謝過老婆婆,黯然了離開了老婆婆的小屋.
我看到這兒,就有所感觸,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 或許是文化上的差異,或許是個性使然,每個人都是出自好意,想為對方付出,但會錯意,原本出自善意的付出,郤是一種傷害.
如果最初,王羲之有說出他喜歡白鵝的美,那老婆婆就不會用一般世俗的想法來判斷,以為王義之是愛白鵝的美味,而殺了一隻因彼此會錯意的無辜白鵝,老婆婆不但沒滿足王羲之的喜愛,同時也犠牲了她心愛的伴侶.
所以,對我們身邊的人,其實有時候不能自以為是,自以為都懂對方的需求,有時透過語言的溝通也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