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89834
 易中路easy wa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轉貼]-2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轉貼]-3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水月觀音
作者: 易中路easy way 日期: 2011.12.01  天氣:  心情:



說明:


 水月觀音
 西夏 榆林2窟
 臨摩者 張平



水月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是中國寺院所供奉的觀音塑畫像,作觀水中月影狀。有各種形象,據〈圖象鈔〉卷七所說,水月觀音坐于大海中的岩石上,垂左足,右足豎膝與左膝相交,面部微仰,作思考狀。在敦煌壁畫中,五代始見存在,開始多為小幅,到西夏晚期成為鴻篇巨制,突出表現在安西榆林窟第2、29窟,另在東千佛洞也零星可見。這幅榆林2窟水月觀音,與另一幅同樣精美的水月觀音分布西壁門南北側。畫面上南海茫茫,景色遼闊,在透明的巨大圓光裡,顯現出頭戴金冠、長髮披肩、佩飾瓔路環釵、腰繫長裙的觀音菩薩。雙腿一屈一盤,一手撐地,另一修長的手輕拈念珠,半側身若有所思,坐在有如琉璃般光滑又如浮雲般飄渺的岩石上,真是一幅絕妙的美人圖。身後山石如蒼崧般高聳入雲,石縫間修竹搖擺,遠處虛無縹緲,空中有一對鸚鵡雙飛,景色優美寧靜,似在仙境。整個畫面靜中含動,綠色與藍青色的運用,出神入化。不僅是一幅傑出的人物畫,也是一幅優美的山水風景畫。



資料來源:繼光佛堂




民間傳說:水月觀音的由來
作者:茹之 整理















正見網2008年04月10日】一天,觀音菩薩來到姑蘇城(今南京),看到因為戰火,有數十萬百姓遭到金兵的殺害。

觀音菩薩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這些冤魂。於是,菩薩化作一個美麗的婦人,手持楊柳淨瓶,來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頭疊成數丈高的高台,然後跏趺於石台之上,念誦《大悲咒經》。每念一千遍,菩薩便用楊柳在淨瓶中蘸一下甘露,灑向空中;然後插好楊柳,繼續誦念。


當地百姓看見一個美麗的婦人建台唸經,十分不解,於是在旁圍觀,並且議論紛紛。觀音菩薩對眾人說道:「你們現在受金人欺侮,有數十萬人冤死,非常可憐。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緣來到此地,決心超度他們,所以發願築台,誦經四十九天,遍灑楊柳甘露,使他們早日脫離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齋。等四十九天後,我再與你們詳細解說。」眾人知道她是在無償替姑蘇人做功德,就不再議論了。


四十九天後,菩薩誦經期滿,眾人也如期而至。觀音菩薩向眾人詳細解說了所誦經文。其中一人悟到:這個美麗的婦人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他走上前拜道:「我聽說觀音菩薩時常雲遊人間,常常現出寶相,不知今天我們是否有福氣得見您的真身?」菩薩說道:「可以。」然後指了指河邊:「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薩嗎?」


眾人順著菩薩指的方向望去,看見水中有一個影子,呈現出觀音菩薩的寶相。眾人急忙下拜。當時水中正巧有一輪月影,非常明亮,菩薩的寶相漸漸隱沒於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發現石台上美麗的婦女也消失了。眾人這才明白,美麗的婦女正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眾人在菩薩誦經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廟,觀中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誦經灑水的法像,民間稱之為「灑水觀音」或「滴水觀音」。


在河邊看到菩薩現出寶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長繪畫的人,名叫丘子靖。他為了讓世人看到菩薩的寶相,就將菩薩在水月中的呈現的寶相用工筆畫出,所繪製的畫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眾人無不叫絕。這幅水月中顯現的觀音菩薩像,世人稱之為「水月觀音」。後來,百姓紛紛向丘子靖求畫,並在家中供奉。


至今,蘇杭一帶的民間所供仍以水月觀音居多。


 

發表時間:2008年04月10








*以下節錄自奇摩知識網*


水.月.都是一種象徵.水與月象徵現象界「空」與「虛幻」的本質.

雖然從已知的經典或儀規中,我們無法將觀音與水月聯想在一起,不過後者明確地象徵現象界中「空」與「虛幻」的本質。在一些佛教經典、論文與高僧及文人的文章與詩中,「水」、「月」正代表著那樣的意義。譬如由鳩摩羅什所譯的《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大正藏》第六二五經)中可以看到:



  善能解了空無相願,善解諸法如幻,如燄,如水中月,如夢鏡像。(《大正藏》 卷十五,頁 367c )



  同樣由鳩摩羅什所譯的《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一五○九經)中也說:

  有人欲籌量虛空,盡其邊際,及求時方邊際,如小兒求水中月、鏡中像,如是等 願皆不可得。(《大正藏》,卷二十五,頁 277c )



  曇無讖( 433 亡)所譯的《金光明經》(《大正藏》第六六三經):



  聲聞之身,猶如虛空,燄幻響化,如水中月,眾生之性,如夢所見。(《大正 藏》,卷十六,頁 357c )



  《華嚴經》(《大正藏》第二七九經)中說:



  觀察五蘊皆如幻事,界如毒蛇,處如空聚,一切諸法,如幻,如燄,如水中月, 如夢,如影,如響,如像。(《大正藏》,卷十,頁 307a )



  於唐德宗貞元六年( 790 ), 由般若三藏所譯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一五九經)則以「出家菩薩」與「在家菩薩」作一對照:



  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暴風不暫住,亦如妄執水中月,分別計度以為實,水中本 來月影無,淨水為緣見本月,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為我。(《大正藏》 卷三,頁 309b )



  在用來協助禪修者洞察世間真相—一切皆具「空」與「虛幻」本質—的十種譬喻中,水月的隱喻最後還是包含在裡面。玄奘所譯的《大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二二○經)中說:



  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燄,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 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大正藏》,卷五,頁 1c )



  另外,在密教經典中,也使用類似的譬喻,例如善無畏在八世紀所譯的《大日經》(《大正藏》第八四八經)中說:



  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云何為十 ?謂如幻、陽燄、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 (《大正藏》,卷十八,頁 3c )

    

   在佛教學術研究文獻中,「水中月」始終列於十喻之一。十喻說明了世間一切本質是「空」,且無任何實體,因為一切都是緣生的。這十喻有時可能有所改變,但「水月」總是包含在其中。(3)



  既然在佛教經典中,經常可以發現這個隱喻,那麼僧人與信眾也喜愛將它用在文章與開示中,也就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了。智顗大師曾在《法華玄義》中使用水與月來描寫佛陀與有情眾生之間的關係,他用這意象來闡釋佛的三身:



  真性軌即法身,觀照即報身,資成即應身。……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報身即天月。……佛自住大乘,即是實相之身,猶如虛空,定慧力 莊嚴,慧如天月,定如水月。(《大正藏》,卷三十三,頁 745b )



  永嘉玄覺禪師( 665-713 )的《證道歌》中也說:「鏡裡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爭拈得?」他又寫道:「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在稍富詩趣卻更具義理的風格中,永嘉禪師再次藉著使用這隱喻來闡釋與眾不同的大乘教法—非但「我」本身是「空」,甚至連包含五蘊的「法」也是「空」:



  知身虛幻,無有自性,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定實。



  是我身者,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燄 、芭蕉、幻化、鏡像、水月。(《卍續藏經》卷一一一,頁 421 )



  唐代的禪僧也在他們的開示中使用這個隱喻,在《佛祖統紀》中記載,永貞五年( 805 )時, 順宗禮請尸利禪師入內殿咨問禪理:「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禪師回答:「佛法如水中月,月可見不可取。」(《大正藏》卷四十九,頁 380b )石頭希遷禪師在他的開示中也引用這個譬喻: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 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 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汝等知之,無所不備。(《大正藏》卷四十九,頁 609a-b ) 




  最後,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與白居易也使用這樣的譬喻。李白寫〈誌公畫贊〉(誌公即神僧寶誌):



  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虛空其心,寥廓無主,錦幪鳥爪,獨行絕侶。(《李太白 全集》,頁 28 )

  

  白居易在〈水月觀音畫贊〉中,也表露了相同的情感:



  淨淥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相,萬緣皆空。(《白居易集》卷三十九)



  水、月或水中月是常見的佛教譬喻,它們是針對無常與世間的一切皆無實在性而說,不過,我們卻找不到任何經典根據,能把觀音與這些譬喻聯繫起來。由此可見中國藝術家們的大膽創作,他們以傳統中國畫的形式將這些佛教思想表達出來。


 


 剩餘更詳細資料以在參考資料的網址.給您參考.︿︿.


參考資料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61/main2.htm



 




標籤:
瀏覽次數:69    人氣指數:1069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轉貼]-2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轉貼]-3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