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90330
 amanda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主管不是難相處,而是你不懂他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蒼蠅王Lord of Flie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
作者: amanda 日期: 2013.08.22  天氣:  心情:
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92165

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
作者:程威銓、台大愛情研究團隊
出版社:大真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1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56100
裝訂:平裝

定價:350元 優惠價:79折277元
優惠期限:2013 年 09 月 30 日止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是「臺大愛情研究室團隊」十多年來針對二性愛情中的各種相處狀況,做深入問卷調查與研究分析的分享。以台灣土地上的愛情進行式為閱讀研究的基礎,點出兩性相處的細膩愛情思維,期待能在愛情迷霧中,得到勇氣「迎接愛情」、「經營愛情」、「送走愛情」,在這樣的歷程中追尋一種重建自己心靈與勇氣的方式,並在過程中能找到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力量。

  許多故事都寫到王子公主相戀或結婚了,關於那之後的故事,很少人鼓起勇氣認真研究,《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由「緣起愛」談到「我們的愛」,以「關係的結束將是另一場曼妙的開始」結尾。第一章「愛回到最初」,即先叩問內心「為什麼我們要談戀愛?」我們在怦然之後進入關係,開始在曖昧、激情、安全感中角力與迴盪,發現「容忍」原來是島上慣用的愛的表現;發現愛上對方卻努力雕塑對方成為我要的樣子,而不是雕塑對方成為他期待中的自己,才明白「我愛你,因為你讓我變得更喜歡自己」是這麼重要。原來,我們都是帶著自己的故事進入一段關係,因此,更需要尊重對方的故事與成長的歷程。

  在愛情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對方看見了多少,還有他的回應是什麼?如果你給的愛不符合他的需求,再多的付出也只是一廂情願的等候;如果他只是一再被動地接收你的好,有一天你終究會受不了而走掉。

  《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是一本會安慰人的書,在試讀的過程中,一位讀者說:「怎麼才讀了一章,就覺得自己被擁抱了」。本書的表達並不是嚴謹的科學引用,而是以實徵研究為基礎,透過真實的故事,相互學習成熟的感情,期待陪伴讀者在愛中成長。

◎本書特色:

  瞭解愛情的古典本質,
  尋回信任的真諦與愛的真義,
  在付出與獲得中發現愛的價值,
  在愛與失去愛中找到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

程威銓(海苔熊)

  www.facebook.com/Haitaibear

  台大心理所碩士,喜歡大家叫他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文章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目前為30雜誌及許多網路媒體專欄作家。

  [泛科學專欄]海苔熊的愛情認知心理學
  pansci.tw/

  [女人迷專欄]愛情研究室
  womany.net/member/haitaibear

台大愛情研究團隊

  由台大心理系幾位教授及台大研究生等,對親密關係與社會心理學等有興趣的夥伴,所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一同回顧整理相關的文獻,試著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婚姻與愛情,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討論與分析。研究議題涉及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戀愛中的記憶(Memory in Love)、遠距離戀愛(Long 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後悔(Regret)、原諒(Forgiveness)與感恩(Gratitude)等等。


==內容連載==

==內文1==

§內文1
C h a p t e r 1 1

為了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米開朗基羅現象

從小,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舞者。小時候媽媽買來的芭比娃娃,我都會細心地替他們換上漂亮的舞衣,然後在鋼琴上把玩著,想像自己就是那個娃娃……

只是那時候家裡一直很窮,沒有多餘的錢讓我去學跳舞……直到我上了大學,家裡經濟比較寬裕一些,我也認真地存了一筆打工賺來的錢學跳舞,到今天為止也學了快五年了……

前幾天,我的舞伴去一趟英國,我請他幫我帶一套舞衣回來,當他把衣服交到我手上的時候,我好開心好感動,好像我又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點了,我也好像可以看到,自己在打滿鎂光燈的舞台上舞蹈轉圈的身影……我迫不及待把這件事跟男朋友分享。沒想到他卻一臉興趣缺缺的樣子,讓我覺得很受傷……

好像,一直以來我所在乎、所努力的事情,在他眼中都微不足道、沒有價值一樣……

「只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啊!」他漠不關心地說,我很生氣,也很無力……

我知道他不喜歡我跳舞。他喜歡看理財的書、研究股票,於是我試著努力培養跟他相同的興趣,也開始規劃和管理自己的儲蓄,只是當他知道我存這麼多錢,為的竟然是去英國念舞蹈學校的時候,他卻相當不能諒解,還笑我傻,說什麼跳舞又不能當飯吃,年紀一大就不能再跳了之類的刻薄話刺傷我……

我心裡清楚地知道,他不但無法協助我完成我的夢想,甚至,連陪我走過去都沒有辦法……每當我練舞到了一個瓶頸無法突破,他也只是跟我說:「一個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是你自己要選這條路的……」

「我希望我們能給彼此多一點空間,並不需要為彼此改變。我不曾約束你,希望你也不要把自己的興趣套在我身上……」每次我們為這件事情爭吵,他總是這樣說,然後轉身去看自己的雜誌。我很想跟他說,雖然你不曾約束我,但實踐夢想的這條路上,我真很需要一個給我支持、關懷、握我的手,讓我有勇氣繼續走的人,而不是一個在一旁冷嘲熱諷的男朋友……1

曾經有人問米開朗基羅,為什麼你雕出來的雕像都那麼美?他只是笑笑地回答:「其實我沒有雕刻它。我只是把那些雜質去掉,他早就在那石頭裡面了。」① ②

林以正老師曾在演講的時候提到米開朗基羅,並問大家一個問題:「那麼,有沒有一個人,可以像米開朗基羅一樣幫我們把雜質去掉,顯現出內在最真實的自己呢?」④ 在場大家面面相覷,左觀右盼,希望能從別人的臉上找到一些答案。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來了。美國達拉斯南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德利葛塔斯(Stephen M. Drigotas)與他的同事們進行了4個研究,發現越能肯定彼此的理想、越能看見彼此優點的伴侶,有越高的關係滿意度、比一般人更加幸福和快樂⑤ 。德利葛塔斯認為,這些伴侶就像是「彼此的雕刻家」,看見對方身上最美的那一部分,然後相互影響,幫對方把屬於他生命中最樸實,最美麗的那一塊給激發出來——這就是愛情心理學中著名的「米開朗基羅現象」(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內文2==

一個人對自己的理想圖像,有些是靠自己「雕刻」出來的。例如:你的志向可能是當一個新銳小說作家,為了達到這個理想,你可能每天閱讀國內外的小說或新聞、報章雜誌,希望從中找到一些靈感,或是精進自己的作品。你所做的這些行為,就是拉近「自己」與「夢想」之間距離的重要方式;你也藉由不斷地看書、寫作,把自己「雕刻」成一位小說家,這就是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所說的「自我實現」的一種過程⑥ 。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與其他人的互動經驗也是重要的關鍵,也就是那些「理想的樣子」裡1面,可能蘊含部分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比方說——

⑴你可能有一個人生歷練豐富的好朋友,在跟他聊天的時候,也能激發你更多的靈感與想像,他總在你腸枯思竭時,提供你湧泉般的情感來源——引導。

⑵或者,你有一個溫暖的家,在你寫不出東西、稿費還沒進帳、每天只能靠泡麵度日的時候,願意收容你,給你煮一碗香氣四溢又配料豐富的家常麵線,填滿你的心和胃——安撫。

⑶又或者,你有一個崇拜的小說家,你把他的書整齊排列在你的書桌前,每當你灰心喪志時,就隨手拾起一本翻翻看看,好像又能從中獲得一些重新開始的動力——激勵。

德利葛塔斯指出,一個好的伴侶可能是同時具有這三個能力,引導你,安撫你,激勵你,影響你最多,也是在你生命中,能讓你早一步實現理想的夥伴。當你在雕刻自己的夢想的時候,他像是一隻溫暖的手,包覆著你的手陪你一起度過難關,拉近你與夢想之間的距離。

一開始最吸引你的優點,卻成了每次爭吵的導火線

但是德利葛塔斯這種浪漫的說法,卻仍留下一些問題沒有回答。例如:大部分的我們,在愛情開始的時候,是抱持一點點的悸動與激情,被對方身上的「優點」給吸引,希望自己與對方都能變得更好,更完整。但開始交往一段時間之後,這項「優點」卻又像是針扎似地一直刺痛、損傷彼此的關係,不知道何時變成你眼中的「缺點」了。

「第一次見到他,做事一向粗枝大葉的我,就被他的穩重和體貼吸引。他來我家接我的時候,會把機車斜側一邊,以符合我的身高,並耐心等我坐穩才發動;每天送我回家之後,也會等我開門進家裡,看到我房間的燈亮以後才離開;到餐廳吃飯的時候,他也總記得我討厭、喜歡、還有不能吃什麼……還有我有乳糖不耐症,隨便吃一些乳製品都會拉肚子,許多跟我很好很多年的朋友都不記得這件事,而他總是時時幫我留意,幫我看看食品包裝裡面是不是有牛奶成分,或是幫害羞的我直接問店家,食物中是否有加牛奶等等……。」

「可是從某一天起,我開始漸漸覺得他好煩、管我太嚴、又愛胡思亂想、怪他喜歡在腦內自己上演小劇場等等。有時候我好累,回家躺床上就睡了沒開燈,他就在樓下一直打來問我到房間了沒;我們一起去用餐,我也嘴饞想吃一點好吃的起司蛋糕,或難得一次到木瓜盛產地,想喝道地的木瓜牛奶,但他總是堅決地將蛋糕退還給店家,不然就將飲料倒掉。他問我,為什麼以前他做這些事情我覺得好貼心、好溫暖,現在我卻說受不了好煩?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內文3==

第二章談到吸引力時,我們曾經討論過「互補」總是比「相似」還要複雜。有時候,我們自己沒有的、一開始最崇拜對方的那些優點(例如:待人親切,做事果斷、謹慎小心),到最後常常成為自己最難以忍受的缺點(例如:重視朋友多於我、絕情、龜毛)。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親密關係大師卡里兒。羅絲柏特(Caryl E. Rusbult)認為,這或許跟心理學中常常談到的三個「自我」(self)有關⑦ 。

三個「自我」

講到三個「我」,一般人大都會直接聯想到佛洛伊德的本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但時代會進步,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研究也不斷地推展。當前一項常被教科書提及的「我」的理論,即紐約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席根斯(E. Tory Higgins)所主張的「理想我」(Ideal Self)、「應然我」(Ought Self)與「實際我」(Actual Self)⑧ 。

簡單地說,「實際我」是「你現在的樣子」;「應然我」,是你覺得「別人希望你變成」的樣子;「理想我」則是你想真正變成,但卻還沒有變成的樣子。

這樣說起來很拗口,讓我們用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想像你是好萊塢奪寶冒險影片中的英雄,現在又重返印度一個兵荒馬亂的城市出任務。你按例從背包裡拿出地圖,找出自己在地圖上的實際位置,眼睛望著遠方由雪白大理石建成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你知道寶石就藏在那裡,那兒也是你任務的最終目的。

但,在那之前,你由衷地想先去營救,被壞人關在紅城堡(Red Fort)裡的情人,更巴不得救了她之後直接跟她遠走高飛,雙宿雙棲,別管什麼寶石了。遺憾的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迫使你需要拿寶石去換你的情人,在這個例子中,你在地圖上的當前位置即是「實際我」,眾人所期待你去奪取的寶藏所在地泰姬瑪哈陵就是「應然我」,而你真正想解救的愛人所在地紅城堡則是「理想我」。席根斯認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試圖縮短實際我與另外兩個我的距離,也一直在自己的理想與別人期待中求取平衡。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面臨「理想我」和「應然我」之間的拉扯,最典型的例子是:你想演舞台劇(理想我),好不容易拿到了藝術學院的入學許可,但是家人總是跟你灌輸演戲沒前途,好好念書才是真的,當醫生或工程師才能賺大錢,於是你只好委屈地放棄了學戲劇的機會,努力讀書選擇「大家都覺得有前途」的電機系或醫學系(應然我)——就像拿寶石去交換情人一樣。

我愛你,因為你讓我變得更喜歡自己

了解這三個我之後,讓我們再把頻道轉回米開朗基羅這邊。羅絲柏特認為,真正的互補應該是建立在「理想我」的相似上⑦ 。他們邀請187 對將要結婚或剛結婚的伴侶進行一項有趣的實驗。參與者成對地被邀請到實驗室,坐在不同的房間填寫問卷,問卷中請他們描述自己的理想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例如:有些人寫到「完成碩士學位」、「孝順一點」、「做一些公益工作」、「不要再那麼自私」、「多出去走走,不要老是待在家裡」等等。


==內文4==

接著,研究者請他們簡單討論一下前一天發生的事情做為暖身,然後再請他們討論彼此先前寫下的理想。八分鐘的討論結束後,受試者會觀看自己剛剛討論時的錄影帶,並評估分享理想時,伴侶支持自己的程度。結果顯示,當自己「理想的樣子」跟伴侶越像、在互動時越滿意彼此、能用比較良好的溝通方式討論,伴侶也越能支持自己朝著目標前進。在後續的研究中,羅絲柏特進行長期的追蹤更驚訝的發現,伴侶與自己理想的樣子相像者,比較不容易分手。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另一半是活潑外向的人,害羞的你也希望有一天能跟他一樣健談,他也知道這一直以來都是你的目標,他便會支持你(即使有時候可能是無意識的),例如:帶你去海邊、人多的地方練習膽量,陪你一起讀許多書籍增加知識與談話的深度,在你表現好的時候鼓勵你,給你大大的喝采,在你失敗的時候在一旁陪伴你,跟你說沒關係再接再厲,這樣的關係當然是幸福滿滿,洋溢溫暖。這一切的起點,都是因為「你想跟他一樣好」。因為,你欣賞他的優點,他感覺到被尊重,被重視,他會很樂意以他擅長的部分協助你、讓你達成這個理想。

同樣的,對方也「想跟你一樣好」,他也看見你身上的優點。例如:他想變得跟你一樣細心,於是你買了一本手帳給他,陪他一起記錄生活的點滴,提醒他做一些標記才不會忘東忘西,他也認真地寫了,到最後甚至做得比你還詳細。你很慶幸有一個人能將你的優點看得如此珍貴,你們看見彼此的改變,逐漸變成彼此想成為的那個人、變得更喜歡自己,而且這條實踐理想的路上,彼此都是扶持自己走向理想的導師——用自己的優勢扶持對方走向夢想,才是互補真正強大的力量。

兩個無法雕刻彼此的理由

真正的互補,是「對方的樣子也是你喜歡、想成為的樣子」,或是「對方想成為的樣子也和你相仿」,在心理學上我們稱做「理想我相似性」(Ideal Similarity)⑦ ⑨ 。

改變與調整自己的這條路是辛苦的,也因為辛苦,我們常常會半途而廢、甚至拒絕改變。這時候如果有一個人支持你的理想,願意和你一起努力、一起前進、在小小成功時由衷地替你高興、在跌倒失敗時給你深深擁抱,你會更有勇氣繼續走、會覺得自己變得比從前更棒了。也唯有這樣,才能像克里夫特的詩裡所說,不斷地在旅途中發現美麗,每一天都從對方的眼睛裡,看見更好的自己。

可是,的確也有一些關係只是假象的互補。例如:前面所談到的「補不了」的關係,可能只是一開始盲目崇拜對方的才華、特質,卻「沒有很想」變成對方的樣子。下面,我們將介紹兩種無法互補、或是無法適當雕刻彼此的原因:

==內文5==

⑴對自己的「理想我」不清晰

「隨著我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久,我反而越來越不確定我們之間的關係,或者應該說,我漸漸不知道自己跟他出去約會、共進晚餐、一起讀書或出去玩到底是為了什麼?老實說,我不太確定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情人,有時跟他出去逛街買東西,我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喜歡逛街呢?還是只是想陪他?有時候聊到一些價值觀的部分,比方說,對韓國明星或單眼數位相機的看法,我都變得好起伏不定,他問我意見我常常都回答不知道、都可以之類的,我在想,我所讓他看到的我,似乎不是真正的我,可是我又不知道真正的我是什麼樣子?和他在一起很開心,他也對我很好,但是我總覺得少了一些東西,好像一直在原地 繞圈踏步,我曾經鼓起勇氣跟他說,我想要一段能夠讓我成長的關係,他回答我說:『現在這樣不好嗎?』唉,其實我也很苦惱不知道如何表達,好像眼前佈滿了一片迷霧一樣。不好意思,描述得很亂,但這的確是我跟他當前狀況的真實寫照……」

上面這是一位研究參與者在做完實驗之後的分享,研究室的一位學姐聽了之後曾經非常納悶:「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按照席根斯的主張,每個人不是有一個「理想我」,然後終其一生都企圖往「理想我」靠近嗎?,怎麼會有『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我是什麼』的窘境呢?」
標籤:
瀏覽次數:25    人氣指數:25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主管不是難相處,而是你不懂他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蒼蠅王Lord of Flie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