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編寫日期:2013/03/01]
文 / 保羅
有很多人得到癌症之後,人生觀大大改變,他們公開「感謝」癌症,讓他從不健康的生活,不正常的作息,以及沒有人生目標的生命中覺醒。不過,也有不少人得到癌症之後,人生「從彩色變黑白」,不但病人,連家屬都得了憂鬱症。
最近,有一部分的心理學家認為,和癌症一樣,人人都害怕「上身」的憂鬱症也有好處;就像《躁鬱之心》(An Unquiet Mind)作者凱.傑米森(Kay R. Jamison) 坦白地以她的疾病、她的生命,以及她的聰明才智,傳達其中的歡愉和憤怒。
從這本躁鬱症的回憶錄,讀者除了得到豐富的醫學知識、體會到深沈的人性,以及作者優美的寫作技巧,多少也讓人懷疑要不是作者自己就是躁鬱症病人,她可能寫出這樣動人的作品嗎?
躁鬱症如此,憂鬱症呢?憂鬱也有「正面意義」嗎?(Could Depression Have an Upside?) 安德魯斯與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病學家湯森就認為,憂鬱症患者的反覆沉思,至少是他自己解決痛苦問題的自我調適性的策略之一。
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檢視人類的行為。研究人員要問的是,我們的行為當中究竟隱含哪些有利於生存的優勢?(What survival advantages, researchers ask, may lie hidden in our actions?)會不會也包括一些已經被大家「污名化」的疾病,比如躁鬱症、憂鬱症呢?
憂傷者比較能準確察覺欺瞞的回答
紐約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部分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憂鬱(沮喪)隱含著正面意義(conceals something positive)。維吉尼亞聯邦大學心理學家安德魯斯(Paul W. Andrews)說,在接受困難的立體圖案認知能力測驗時,顯示在憂傷的心理狀態或許可以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學家傅賈斯(Joseph P. Forgas)發現,憂傷的實驗對象比快樂的更善於察覺欺騙行為。
換句話說,憂傷或許也有些好處,不過重度憂鬱症病人在嚴密檢視下,他的調適能力確實有了問題,而且問題很大。在憂鬱狀態下的反覆沉思,總不知如何是好。這不是創造性的思考方式。
匹茲堡大學精神病學家卡普福(Dr. David J. Kupfer)發現,憂鬱首次發作之前幾乎總有重大的生活壓力因素出現,然而其後憂鬱症卻會在碰到較小的壓力,甚至毫無壓力時復發。顯然,憂鬱無助於解決問題。
憂鬱越來越被人們浪漫化。專家認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如果面對生命逆境即陷入憂鬱是人類的天性,個中定有道理。我們應該讓它痛苦而自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