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不言不語 話風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素顏鴿專輯-緣起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養生主(國文報告)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09.07.14  天氣:  心情:
莊子思想,在我未接觸養生主這一課,我也忘了幾年前,在一個….應該說機緣,偶然的機緣下接觸了莊子,也就在此時,讓我的觀念有極大的轉變。要寫一篇莊子的報告,我一定會提到這件事。

‧接觸莊子思想的緣起
當時,我真的遇到不曾有的逆境,也就是痛。那當時的痛也不想再提了,就是那時的我,有一種心中抓不到一條準繩,找不到一個方向。就有一天,我在看電視隨便轉台,轉到比較後面的幾台,就在此時,我不知道為什麼,停下遙控器,才注意一看,是一齣講經說道的節目,電視上的標題寫「莊子‧南華經」,當時就是一種好奇心:這種節目不是都在講一般民間的信仰思想嗎?怎麼會拿讓人覺得很深奧的學術思想當題材?從這一天起,不知不覺每天時間到就收看,還愈聽愈有味道,愈聽愈找回自己的信心。

這種感覺…如果有看過李連杰演的電影----「太極張三豐」就知道。張三豐跟師兄出了少林寺後,他們師父也順便拿了一本心法給他們,本意是因為祂師兄太心浮氣躁了,這本心法是要讓他師兄修練心性的,結果張三豐的師兄,因貪戀榮華富貴,出賣張三豐,張三豐也從這個時刻起,無法自拔導致發瘋,就在有一天,祂拿出祂師父當初交給他們師兄弟的心法,從此開始,便領悟其中奧妙,武學也更上…應該說到達至高的境界。就是這種感覺,我是還不致於發瘋,當時我真的是,可以說差一點…自暴自棄叫做「自甘墮落」。好在讓我無意間接觸到這門智慧,這是老天的安排嗎?那就見人見智。

這就是為什麼我對道家思想那麼愛好的原因。在莊子思想聽了一段日子之後,忽然在華視頻道,看見又有人在講解道德經。當然兩者比較一下,結果道理都是不謀而合。也是這樣,將道家思想當成是生活上的指標。所以,我上台的報告,就是以這兩位….民間稱「師父」,就是一半以這兩位「師父」的講解,一半以自身的體會,來做這篇報告。

順便來說一下,這兩位師父,所講解的資料,現在網路上還找的到:一位師父的資料在奇摩搜尋打上「Xuite日誌:菩提門」就找的到,這是屬於部落格,因為這位師父沒有架設網站,這是他裡面的一位工作人員,好心將節目的講解轉成文字,一字一字打上去的;另一位師父就有所謂的官方站了,同樣在奇摩搜尋打上「中華民國宣揚道德協進會」就搜尋的到,他們所讀頌的經文,都是用閩南語讀,講解也是用閩南語講。也就是這樣,上台的我用閩南語念,就沒什麼好稀奇的。當然,我真的沒那麼厲害,如果那麼厲害,也不用一半去參照他們的看法。

當天上台的報告,事實上是有礙於時間的關係,就有些準備的東西無法一一講的很清楚,就等於有些沒報告出來,就趁書面報告,好好的揮灑一番。

‧養生主的精神觀念
第一段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難上加難。若以愛因斯坦來看,他被認為是近代以來最聰明的人,但是他的腦也不過只用了十分之一,如果說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了解所有的知識,其實這也不過是接近智慧的邊,只是比人多了解一點點,還沒達到智慧的境界。「智慧」不是一般世間所說的「聰明」或「知識」。什麼叫「智慧」?儒家說:「良知」「道家曰:「智圓行方」。佛家稱:「般若」。三教是一理,就以佛家的「般若」來說明:《佛學大辭典》:「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了解世間知識,明白一切知識的真理。兩者來看,「智」者世間道理,「慧」者不變真理,兩者相印證、通達稱「智慧」。所以,「智」是世間有形知識,「慧」是宇宙無形真理。

所以要達到智慧的境界,就是要掌握一條不變的真理,有一句話這麼說:「一理通,萬理徹」。孔子也這樣說:「吾道以一貫之」。萬事萬物總有相通的道理,也有一條不變的真理。這條不變的真理,就是「中道」。以這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說明中道。

一般可能解釋「行善要不為人知,做壞事不要太過份。」但是,會做善事,十個有九個行善都認為有功德,如果有一天遭受了困境,是不是又說:「善事做那麼多,老天都沒保祐?」做壞事的人,就算法律無法制裁,我相信每天晚上必定良心不安。像這樣怎麼達到精神的自在?所以,用「緣督以為經」再配合「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就能符合這一段的概念了。就是說順中道而行,像水一樣,管它是山壁嶮峻,還是像大海一樣寬廣,都能順勢而流,就是達到佛家禪宗所說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隨緣。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壞事導出一條平衡的路」,自然就可以保身,「保身」不是保養身體,用這樣的解釋,「保身」就是有那種「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那種肚量,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包容,也就是「仁者無敵」一個仁者是沒有敵人,所以能夠生活的非常安穩。相對,一個守中道的人,就能夠圓滿生命也就是能「全生」。

在我們的淺意識中,生命好像有所缺陷,從來也不知道,到底那邊有缺少一件東西,常用外在的物質要填補內心的不足,這個不足,其實用物質是補不回來,就算擁有,也是短暫的快樂。那這個「不足」,就是孟子說的:「惻隱之心」。這個「惻引之心」不只是「仁、義、禮、智」四端,更是擁有那種「天真無邪」本性。這是一種完全沒有善惡,率性流露出來的真情至性,完全包容的心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也就能夠「保身」、「全生」。那「養親」,一般解釋是「可以奉養父母」,但是我個人認為,另外一種解釋會更好。

這邊所說的「親」,指的是上天賜於我們「天真無邪的本性」,這個才是「至親」所以中庸的第一章才會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上天賦於我們的命稱之為性,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眾生皆有佛性」。依照這個佛性而走,就是一種中道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隨順大自然法則」,即是「我與天地並生,萬物與我合一」。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樣的道理。自然就能逍遙自在的走完一生,就像顏回,生活窮困,但也安貧樂道,樂在其中。

以上說明,就來做一個整理,生命是有限,知識是無窮,以有限的生命探討知識的盡頭,是不可能的,若有一個人,看他懂得很多,就會認為他了解全部的東西。他所了解只是從知識達到智慧的邊,還不是智慧的境界。若要了解天地萬物的奧妙,就是忘掉在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也就是一般世俗「善惡、好壞、利害、得失….」等觀念。不偏執任何一方,自然就能掌握一條不變的真理,就是中道,也就是「一理通,萬理徹」。也套用孔子所說:「吾道以一貫之」。就是這個道理。中道不是中間道路,是兩方平衡的一條路,不管善或惡,只要隨這兩方的情勢,順勢導出一條通達途境,自然就能功成身退,圓滿人生,自己本身不生不滅的佛性也就自然流露出來,真正佛性流露出來,那種大愛、慈悲的心,那會分這是你的父母,這是我的父母,這是你的親人,這是我的親人?就沒有你、我、他的對待,既然如此,是不是就達到「我與天地並生,萬物與我合一」。也很符合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上的境界都做的到,絕對會讓人生留下美麗的一篇,這個盡年的「盡」字是完美,換一種角度來講,雖然一生坎坷,盡力做好自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縱然一身潦倒,生活倒也兩袖清風,一生逍遙,顏回就是其中之一,就算默默無聞的人,也足可與顏回相比。

第一段,已經說明養生主的精神,真正去深入探討,其它第二段…最後一段,要明白就不是問題了。

‧庖丁解牛闡述養生方法
第二段講到庖丁解牛的故事,一般人也認為,殺牛的人怎麼被形容的好像神一樣,就是做屠宰業的人,在一般人的觀念看來,好像有點不人道,但是為什麼莊子會形容的那麼美。其實也沒有很複雜,也不要照這個故事下去講,用一般生活上的事項,應該就能明白庖丁解牛在說什麼了。

先由我自身的體驗,我念高職時,上實習課,學的是工業配線,當然一定要先了解元件的特性,然後看圖接線,最好是一張電路圖沒有說明,就能了解電路的走向,當時的我雖然元件了解,看圖接線也不是問題,就是電路走向也看不懂,既使有說明也不見得了解,我就是一邊看說明,一邊思考為什麼電路是這樣走,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明白了,就是以這種「從上而下,從左而右」的方法下去解不同電路的走向、動作,當然老師也會考試,考分析電路動作,果然就是沒錯,電路就是這樣解的。當然我剛解開電路時,先是用動作說明驗證,再利用考試來驗證,是不是正確。結果沒有錯,這也可以用第一段說明來印證,掌握一條不變的道理,自然就能一條一條分析理解,像這種感覺不敢說達到至道,但我敢說叫心神意會,這種喜悅是真的用嘴說不出,要心神意會的。

再用一位做木工的老師父來說,我有一次去找朋友,我到他家時,他家剛好要裝潢,就看到那位老師在做抽屜,當時我看到那位老師父,有辦法一邊跟我聊天,一邊做他的東西,也不因為跟我聊天,就做的比較慢,還是因為這樣的分心,就停頓下來,從切割木材,用白膠固定木材成形,再以風槍打釘完成,一切都是那麼流暢,都感覺不到切割有什麼危險,組裝固定有什麼角度抓不好或偏差的。庖丁解牛的廚師就是這種境界。

這就是一種心神意會的境界了,也可以說,在做一件東西,就是要專心,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四回妙。」一再一再的重覆去做,也在此時,不能夠有任何念頭,尤其是利害得失,絕對不能有,如果有,必定會生出心浮氣躁的情緒。所以要忘掉這些東西才能專心,達到心神意會至道的境界,就是憑感覺自然流露。這種感覺,我相信每個人都一定有。

由這種角度切入養生的道理,做一個更明確的說明。其實人是不是都很執著某種自己認為的理想,讓自己快樂或痛苦?既然有快樂與痛苦,就會讓這兩種情緒亂了理智,就無法達到心境上的逍遙。若以這個故事來看,解牛不可能每一個部份都那麼好解,庖丁就是有辦法,在好解的部份順手,難解的地方得心應手,這等於能在好與壞之中,導出一條平衡順行的路。同樣的,在人生旅途,必定是有好有壞,如果能像這為廚師一樣,知道如何順著「順逆」,導出平衡之路,以佛家的文句說:「看清諸法實相」,請問!還有什麼東西,會讓自己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一般世俗所說的「自己要去適應環境,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這也可以套用證嚴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遇到困難就是要先跟它正面接觸,然後接受它、了解它的性質,順著它的性處理它,處理完後,不要心理再有什麼罣礙,就放下它,做到放下它,就是心神感到暢然無比,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喜悅。所以文惠君,他明白這一點,才會說從這邊學到最好的養生之道--「順應陰陽的造化,讓心游刃有餘,順勢走在每一條人生的道路上」。如此再艱苦的環境,依然活的自在。

‧右師踏實的心靈
右師殘廢,公文軒見狀感到奇怪,右師還是活的好好的,也不認為本身的外貌是人讓他變成這樣,他認為天意如此,凡事就應天而行,所以這也就是認命。今天就是有人不承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才會痛苦,認為我就是沒那麼衰,我是天公仔子,才會有那麼多人想不開。

像右師這種精神,確確實實已經比健全的人,來的逍遙自在,有時看電視,報導一些殘障人士,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為什麼他們有那種勇氣?他們有那種耐性,而且還能做出異於常人的作品!這就是殘而不廢。因為今天身上有缺陷,都已經成事實了,用現代科學能醫好當然是最好,如果醫不好,那要去死嗎?所以他們認命,既然都成事實,就沒什麼不甘願,上天會這樣做,一定有祂的用意在,既是如此就好好的走完人生旅途。

就是這樣,在我看到有些殘障人士,他們不是可憐,是要敬佩他們有那種,比正常人更正常的心態。這種心態就是右師的心境,管它外在怎麼樣,管他別人怎麼看,我就做好我自己,我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我一樣是正常人。

‧以雉雞映照人類心靈
現在用雉雞來比喻,野生動物其實,真的要每餐都吃的飽也是要打拼,如果今天運氣不好被吃掉,那是不是很衰?但是,野生動物就是喜歡這種生活,牠不喜歡被關在籠子,雖然在籠子裡有人養,三餐飯飽沒問題。但是每天的生活範圍都在籠子內,而且人類養牠到最後就是要吃牠,那牠當然要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既這樣還來的自由,雖然比籠子內更苦,但是今天要去哪裡就去那裡,誰又管的著!就算有一天災厄難逃,被老虎吃掉也願意。由這種角度看,看看自己,是不是連動物都不如,動物都知道,物質生活根本達不到一種叫踏實的心靈,人類自稱的萬物之靈難道還不曉得這種道理嗎?事實上,真的動物界最笨的就是人類,常因為生活上的種種無奈,就建立一間無形的牢獄關自己,看的開就是出獄了,看不開就是無期徒刑,看一看,這比服兵役時一年四個月每天管制在營區,來的痛苦,比犯人的死刑及有期徒刑更痛苦。

有些人常嘆,遇不到伯樂,我也是其中一位,雖然伯樂識馬,好的、健壯的馬都被伯樂選去,但是這些馬一定不自由,被伯樂選去,就是要當人類的奴隸,沒選到的就是很差的馬,但是這些劣質的馬,他能逍遙自在的奔馳大地,好的馬卻要受約束,所以哪個好?還是再一次強調,精神上的健全,確確實實比外在形體的健全,還要來的好,來的踏實。

‧生死達觀至薪火相傳
現在說到老子這一段,老子死,眾弟子都悲傷的哭泣,身為老子的好友秦失,是哭三聲就好了,在眾弟子看起來,怎麼秦失好像只是哭意思的而已!其實,我看小說版的莊子傳,莊周去弔拜好友梓慶,也是哭三聲就離開了,很多人也是認為這是對死者不敬。

就有人問:「莊周先生,聽說您是梓慶先生最好的朋友,怎麼只哭了三聲就罷了呢?」

莊周答:「哭,本來是表達悲哀之情的一種方式,可是,現在人們卻將哭作為一種毫無感情內容的禮儀。這樣的哭是裝出來的,我覺得毫無意義。你們看,那些來弔喪的人,他們表面上哭得多麼傷心啊!有的像是父母死了,有的像是子女死了,但是,他們何嘗是真心哩!」

有人故意刁難問:「那麼,您與梓慶先生是莫逆之交,您總會有真情吧?」

莊周答:「梓慶來到這個世界上,是順應時勢;他離開這個世界,也是順應時勢。人生就像一場夢,並不值得留戀忘返。死,就像是大夢一覺,就像是回歸故鄉。因此,我的好朋友死了,我一點也不覺得悲哀。」

就像這句「梓慶來到這個世界上,是順應時勢;他離開這個世界,也是順應時勢。人生就像一場夢,並不值得留戀忘返。死,就像是大夢一覺,就像是回歸故鄉。因此,我的好朋友死了,我一點也不覺得悲哀。」同理,老子死了,秦失認為老子出生到死亡,是因緣一到,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結合而成,一樣的道理,因緣一到,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回歸自然界。就是這樣沒有什麼,這也是在教人怎麼面對死亡,為什麼「怕死」?換一個角度看,就是「貪生」!宇宙是相對的,生的對應就是死,就是那麼自然,今天能夠包容生死,順應生死,就能夠順應所有好與不好。

今天會哀樂進入於心,還是會貪生怕死,就是妄執好的那面,排斥不好的那一面,才會痛苦。「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福禍就一定是相依偎,就像成功蘊含失敗的危機,失敗含藏成功的轉機,也就是白天、晚上這樣而已,沒有什麼。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包容,順著勢導出一條平衡的道路,相信哀樂一定沒辦法叨擾到原本寧靜的心。

所以,一些平常在說的話,就足以闡述這篇道理,如:「會發生就會發生,不會發生你多煩惱要做什麼」!「人生海海的不要太計較啦」,「做人不得不失啦」,「歡喜做,甘願受」,「時到時擔當,沒米再來煮蕃薯湯」…等等這些,就只是這些話,好好的去實踐,請問!哪需要去研究多深的道理?!又哪需要用「八風吹不動」去講解哀樂不能入?!如果真正奉行日常生活所聽到的俗語,哪需要背頌經書,研究道理?

這是我們這些前輩者好幾千年,從生活中歷練出來,那種確確實實能夠讓我們,在生存的過程當中,解脫諸種煩慮苦惱的法句,所以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這些通俗語言,很多都是真真正正解脫的法句,那是那麼多人用如實的生活,而來體驗出來的金科玉律的名言。

這是幾千年我們的祖先所領悟的智慧,真正在生活困苦煩惱驚恐之中,去歷練出來的丹丸了,這已經是面對生活,解除一切諸苦最好的藥方了。

這也在在又應證了,不必一定就要去聽所謂多深的道理,這些我們的前輩,他們教我們的這些金科玉律,若是有要去奉行一句話就好了,就能夠應用一輩子,都不必讓你會在煩慮苦惱的生活之中過日子。所以還是精神層次超越於物質層次,只要你的心能夠做隨順,肉體哪有所謂的苦會來產生呢?

現在秦失再跟老聃的學生說,說古早人稱這種的,叫作自然的懸解,是最好解開綑住我們的枷鎖的方法,就只是一個隨順而已,只要你隨順它,不要不甘願就沒有驚恐就沒有煩慮苦惱,很簡單的不是很困難的。在你哀樂不能入的境界之中,你的心靜得很自然了,那個心靜得很自然了,那個自然你就掌握到了,都不必去求,那個自然在你的靜中,它自然就會來產生。這也符合養生主第前四段的說明:「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人要學地,地學天,天才學道,道才學自然,所以自然不是去求的,這是要讓它自然而來產生的。達到這種境界,就等於釋迦牟尼佛說的:「八風吹不動」。把意境再提高,就等於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所以就去奉持秦失很簡單跟老聃的弟子所說的:「你就順乎於自然嘛!」應該生的時候我們就來啊!應該死的時候我們就去啊!生不執著死不留戀,什麼事情發生在我們的身上,都好!因為沒有什麼叫作好與壞了,若是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是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啊,所以這個失敗在我們身上,或許是下一次成功的母親啊!

有的人最悲哀就是,連失敗都沒有,連失敗都沒有的人,他就沒辦法生出所謂的成功,這是最簡單的道理,這樣是成功好或是失敗好,都差不多一樣了,這個看清楚了,你還會去做好壞的選擇與比較嗎?你就會發現到,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有這個失敗就是代表我要成功了,今天有這個低才有未來的高,若是高的你也不必高興!有起就一定有落,高的時候不必高興,低的時候也不要失志。宇宙進化的動力與構造,就一定是波浪型的,沒有波浪型的,平平的怎麼能夠進化呢?怎麼有辦法推動呢?所以一定要有起伏,既然是有起伏,為何起伏卻變成是高興或是陷入痛苦深淵的問題呢?這樣就矛盾了。

現在秦失又跟老聃這些弟子說:「指窮為薪」,蠟燭火或是火柴,它一定有燒盡的時候,可是這個火呢,這個火它會無限延續下去,蠟燭與火柴有燒完的時候,這個火是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就像我的老朋友,現在火柴燒完了,但是祂的慧命他這把火,世世代代就都傳下去。就像現在廟宇看得到的神、佛、菩薩祂們都是這樣,雖然肉身已死,祂們的精神依然在人民心中。就像五教聖人,儒教:孔子、道教:老子、佛教:釋迦牟尼、基督:耶穌、回教:穆罕默德….等這些還是很健壯的活在世界人的心中。這也就是:「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養生主課後心得
縱觀這整篇文章,其實真正懂了,又去行持,自然也就能達到第一章「逍遙遊」的境界,然後能「齊物」,用這些道理走入「人間世」,就能知道以何為「宗師」,這樣「德就能充滿內在符合萬物」,由內而外「順應外在的事項,就是應帝王」。南華經,就是一理貫穿全文。也可以說,一般學者教授,只是認為是一種思想而已,若真正深入了解,這本經也是能夠了脫生死的一本哲學好書。它既不談玄說怪,又是那麼生活化,懂得運用,相信不用怕被老天當掉,一直輪迴七十年再七十年…修這門人生的學分。

那還是以這篇養生主來說,庖丁解牛,事實上可以衍生出做事的態度,用最簡單來說,大家都是希望成功的,不要失敗的,如果真的不幸失敗,至少心裡還是踏實的,因為沒有對不起自己,就是都已經盡力了,還會失敗,先決條件先告訴自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都已經付了最大的七分力了,剩下的三分老天連一分都不肯幫忙,那有什麼關係,至少跟天地還可平起平坐,天、地、人叫做三才,人與天地本來就是平等。今天我們以天地為父母,就是人失德,失去原本最純然的本性。

以亞當跟夏娃來說,在最初還沒吃禁果,跟本不分男女,因為男女都是一樣的,既然是一樣,那就不會產生男女互相追求的欲望,完全都不穿衣服,也不會有什麼心思出現,就是吃了…聖經說叫「智慧之果」,其實是「知識之果」就是他們有了這種知識,才會發現男女有別,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分男女、好壞、利害、得失…一件一件的萬事萬物,都化分為二,永遠無法歸一,回到最純然的本性,那樣天真無邪。就是像天一樣那麼真,沒有任何好壞的邪念。現代科技的代表就是電腦,電腦程式不好用,電腦工程師會一改再改,人腦裡面的程式資料,幾千年來都無法返樸歸真,為什麼人就不會去改自己的腦中程式資料?

人,剛出生就是一張白紙,從學走路開始,就被填入資料,寫入程式,又是用相同的資料程式,一代拷貝一代,這也難怪現在全球的人口會那麼多,所以中國來說,儒家的聖人只是那五個,道家的真人也只是那幾個。

像現在要考試了,大家最怕的應該都是算術方面的科目,為什麼會怕,因為聽不懂,又不知道問題出在那邊,最重要的是怕被當掉,但是換一個角度看,既使被當掉,最嚴重的,再花四年一定修得完,難道被當掉,就不用吃飯嗎?還是明天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如果這項小事,都讓自己痛苦不堪,那一定被老天當掉,被老天當掉,一樣要七十年才修得完,修不過再七十年,請問要痛苦多少七十年才甘願?人活著就是要如實清楚的生活,就是要去解老天給自己的考題。這樣才不會回去時還帶著「我到底來幹什麼?」還帶著這種疑問向老天交白卷。

‧報告完成,冥想化鯤鵬
寫完這篇報告,個人還是有個小小的疑問,曾經幻想逍遙遊中的「鯤」,有一天變成了「鵬」飛往南海去,南海的自然天池,又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亦心想,現在的我所發生的事,是不是只是一隻蝴蝶的夢境,等蝴蝶醒後,我又在何方?我還是我嗎?人生如戲,戲如夢,等戲演完了,夢醒了,我還是我嗎?當然這是沒有一定的答案,就看個人,是不是真正把握每一個當下,清清楚楚、如如實實的面對人生的所有…不管遭遇或際遇,是遭遇也好,是際遇也行,總之,就像太極表現出來的道理一樣,在順境當然是眾人愛戴,就是在這個時候,心性才會浮動,才會導致走入逆境,也是在順境才會看不清楚人性的真實面。

逆境我相信人都知道,身處逆境一定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在逆境也才會靜心,檢討自己,使自己更上一層樓,尤其在逆境時才知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時才能看出人的真實面,對於周遭的人,才能明白哪一位是真正與自己是君子之交的人。

所以,一位君子不管是順境或逆境,對他來說,一定都是最好的歷練,順時不浮動,逆時不墮落;小人就不一樣了,小人在順時,只是嘗到甜頭就自認天下歸他,逆時就翻臉,認為這種事是不應該發生在他身上的。那這樣子,是要當君子還是小人?相信人都是有良知。是君子,是小人自己明白,騙不了自己的。

‧最後的閒語
這篇報告也將近完成了,當然這本來早就寫好了,只是不曉得可以先交。既然可以交了,難免會做一些小修改。從這段日子,上國文課以來…。我不怕別人知道,對於文法、作者或是作者寫過什麼書、最著名的是那一本、出生的年代….等這些我真很模糊,但是我喜歡將一篇文章,做一種….算「哲學」嗎?就以「哲學」當代稱,我喜歡做「哲學」上的思考,再將「哲學」上所思考出來的東西,轉換成…這稱「道學」嗎?那就以「道學」稱之,轉換成「道學」,就等於是「自己的看法」,由這個「自己的看法」,變成「學道」即「自身生活舉止」。

所以,《詩經》、《古詩選》或者《種樹郭橐駝傳》方面,我不知道文學上面的用法,但是我可以用另一種角度來說。就陶淵明來看,他所嚮往的生活,就是那樣兩袖清風,無拘無束。這種生活也是我嚮往的,但是我知道,現代若用這種生活,根本不可能。以謝靈運來說,的確,我雖不是奢侈、揮霍,由他的詩境看,就真的有那個心,想要出外奉獻心力,就是一直遇不到機會,既使準備再好,也沒人看得見,再怎麼衝,終究一場空,由這樣愈走愈沒心,只好退隱,而在退隱中,也是會有那麼一點這樣的心境,假使有一天真的伯樂識馬,依然會出去揮灑一番。

《種樹郭橐駝傳》這篇文章,裡面有幾句話,看了有那麼一點意會:「以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我個人覺得這段話,也可以配合道家思想來看,不過這應該算是斷章取義,不看全文的主旨而亂寫,但是我也不怕別人說我不懂裝懂。而且道理可以用不同角度切入,既然可以用不同角度切入,那我也認為這段話是全文所闡述的道理。

以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用這篇『養生主』的觀念去看它,實在說我現在也是用文字,無法去表達這一段的道理,有那個感覺在,但就是無法形容。那就『吾不知如何形容,強形容之』,就是『順其天性』,『天性』解釋成『良知』,順著『良知』而走,不為某種『利益』違背『良知』,過程中以誠心相待,以平常自然的心思面對,專注一心,不心浮氣躁,不管結果如何,只要盡力就好,做的過程就是『謀事在人』,結果就是『成事在天』,不要在意成功失敗,也不要因為成功失敗,擾亂生活,使自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樣是不是等同於『哀樂不能入』,又能養其「生主。」這一段話又何嘗不是『養生主』另外的注解?」或許這段我解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最多只能用這樣形容,其它的就真的要用心意會了。這是佛家禪宗說的「佛心印」嗎?還是道家說的「感應」?那也是見人見智,沒有正確答案。

也順便說一下,以我用道家思想去對照儒家思想,我並不是完全像莊子一樣,去抨擊儒家思想,其實儒道的思想是可以相通的,甚至與佛家也相通,像莊子那種抨擊儒家的說法,其實祂是修為達到某種程度----佛家禪宗的「空性」,單刀直入於心,不像儒家先從行為,再慢慢的由外而內走入中道。所以,才會看起來怎麼莊子排斥孔子?才會有這種念頭出現。現在民間信仰,也說三教一理,儒道佛的道理都是一樣的,用一個最簡單的說法就能明白。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道家五行:金、木、水、火、土。佛家五戒:殺,盜、淫、妄、酒。整理起來就是:不殺為仁,木屬仁、不盜為義,金屬義、不淫為禮,火屬禮、不妄言為信,土屬信、不使酒亂思緒,智屬水。這是比較一般的說法,也是個人…應該說以上幾段也是「個人淺見」,或許還有更好的說法,只是我還不曉得而已。

最後,也不要再廢話了,就用幾首偈語,來做結尾,這幾首個人感覺是滿有禪境的,若深深的去悟出其中禪境,相信真的能飛到南海的自然天池了。

過去了無痕,現在隨緣,將來不預謀
----箴言----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慧開禪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夜客訪禪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朧,水月鏡花心念浮動,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寒山鳴鐘,聲聲苦樂皆隨風,君莫要逐雲追夢。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君何須尋覓僧蹤。
----曲名:寒山僧蹤‧詞:陳建名‧曲:陳大偉----
標籤:
瀏覽次數:79    人氣指數:7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不言不語 話風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素顏鴿專輯-緣起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