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96275
 健康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高材生 …… 人情世故 0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閱讀是瞭望世界的方式:李雪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關懷弱勢~教育階級化,窮人絕望
作者: 健康張 日期: 2013.01.06  天氣:  心情:
 關懷弱勢~教育階級化,窮人絕望:李月華、周慧菁


平均分數:0 顆星    投票人數:0 人
我要評分:

     


268


未分類
好文轉寄














「人不可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聖經)
教改趨勢中最大的隱憂是:當高學歷高社經背景的菁英主導教改,國家教育資源優先提供給有能力表現才藝的學生,造成貧富階級教育資源的嚴重落差。
資優班的孩子真的資優嗎?其中多數是來自高社經背景家庭的孩子,高等教育亦注入部分資源培養菁英或許無可厚非,中小學國民教育階段則應將每個孩子帶上來,就如同當年的國三生跟教育部長吳京投書:「今天你放棄我們,明天我們會放棄你」
台灣只有一個,人與人之間是彼此影響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關懷弱勢永遠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在這個時代應該以身作則教導學生的價值觀!
 以下摘錄中時晚報及天下雜誌的報導,希望大家更多思考重視這樣的問題!

弱勢教養區塊惡化 偏遠學生想翻身 難如登天        李月華/台北報導 【2004.05.25 中時晚報 】
根據《天下雜誌》在5月12至19日針對180所偏遠鄉鎮小學校長的問卷調查結果,台灣愈來愈多偏遠地區的下一代陷入隔代教養、貧窮或文化弱勢等困境。
天下的調查顯示,偏遠小學平均每6.7個學生就有一個屬於隔代教養家庭(占14.9%),每6.2個學生就有一個屬於單親家庭(16.2%),每11.5個學生就有一個屬於低收入戶家庭(8.7%),而每38.5個學生就有一個屬於外籍配偶家庭(2.6%)。
在這項調查中,9成2的校長認為,近年家庭教養功能喪失的情形比過去嚴重;父母參與小孩學習的狀況也十分不理想;每100位學生中,平均只有9.6個家長會參與學校事務或親師合作;只有2成8的家長會幫助學校購書、推廣閱讀活動。
當被問到「可以改變孩子未來最重要的方式是什麼?」時,8成以上(84.4%)的偏遠小學校長認為是「養成閱讀的能力與習慣」,其次才是「繼續升學」(11.7%)及「學得一技之長」(3.9%)。
學校推動閱讀最需要的資源是什麼?將近6成(57.7%)的偏遠小學校長認為是「老師能力的培訓」,24.4%認為是「購書經費」,19.2%認為是「外來人力的支援與刺激」。
但偏遠小學的閱讀資源卻顯得匱乏。在百所偏遠小學中,2成3在92年度沒有購置新兒童讀物的經費。若扣除去年原住民委員會補助原住民學校9萬元圖書經費,沒有圖書經費的學校比率會更高。學校申請購書經費補助或贊助管道雖然多元(教育部、教育局、原委會、企業界),但仍有超過2成的校長老師會自籌經費購買新書,其中來自家長會的經費只占1成。
在硬體方面,每一所受訪的偏遠小學都擁有圖書館,同時有8成以上學校有設置班級閱讀角落。整體而言,偏遠學校推廣閱讀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在硬體設施,而在如何培訓更多可以引導孩子閱讀的老師及家長。

 教育階級化 窮人絕望        李月華/台北報導【2004.05.25 中時晚報】
最新一期《天下雜誌》報導說,台灣高低所得家庭子女上大學的比率差距正在日益擴大。因為根據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駱明慶的研究,1979到81年間,最低所得家庭子女就讀大學的比率與最高所得家庭相差11.4%,到了1997至99年間,這個差距擴大為16.8%。
新任教育部長杜正勝走馬上任前,一群基層老師與家長就到教育部前抗議。家長代表郭清圳是46歲失業勞工,他說,自己做了20年勞工,沒錢給孩子補習,孩子考不好,只好念私大,又增加經濟負擔,他不認為教育可讓窮人翻身。
基層教師協會理事長李文英指出,學校e化、提前學英文等教改方案忽略勞工家庭沒錢幫孩子買電腦,也沒錢讓他們補習,反而加劇教育的階級差距。
花蓮新機場旁的嘉里國小,地理位置不很偏遠,卻有相當多學生面臨學習困境,全校230多名學生中,近45%是低收入戶與原住民,有52名學生的父母離異,單親、隔代教養、外籍新娘的小孩,加起來占全校學生四分之一。
失業問題嚴重,學生繳不起營養午餐費的新聞頻傳,各界捐款湧進學生的儲蓄帳戶,由老師保管,不少小孩帳戶裡都有數千元不等的社會捐助,但嘉里國小總務主任陳貴美說,總是有家長想盡辦法要從小孩的帳戶裡提錢出來用,有人要2千、有人要600,還有家長跑到學校向小孩的同學借錢。
5年來,被教育部列為「教育優先區」專案補助的國中小學從1600所增加到2300多所,等於占全體7成,這些學校除了地理偏遠,多數是校內低收入戶、原住民超過40%,或是隔代教養、單親、外籍新娘之子超過20%等原因,顯示台灣愈來愈多學習上處於弱勢的小孩。
除了貧窮,複雜的父母、家庭關係所衍生的教養問題也構成下一代的學習困境。花蓮縣玉里鎮樂合國小隔代教養比率高達6成,許多小孩的父母都很年輕,而且大多出外工作,但是祖父母也要下田,小孩沒人管,常在街上閒晃。

閱讀,改變的力量~用閱讀 搭一座希望之橋        文/周慧菁【天下雜誌299期2004/05/15】
台灣貧富之間,不僅所得差距拉大,子女受教育機會的差距也逐漸擴大。如何打破這種因社經、城鄉差距帶來的知識與教育落差,把每個孩子都拉上來?

十年前,全台灣的知識、教育、社會界的菁英群集一堂,激盪多時,為台灣的教育前景規劃藍圖,希望「把每個小孩都拉上來」。當時的教改審議委員會提出報告,為台灣教育未來點出三個重點方向:教育鬆綁,追求卓越,照顧弱勢。
報告書中寫著,「如果社會貧窮,或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若干家庭無力追求教育,以致社會上很多成員潛在的能力和才華,得不到教育的開發,不僅是這些個人的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教育不但啟發才智,使經濟富有,也促進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使社會和諧安定。」
十年後,今年四月底,新任教育部長杜正勝尚未走馬上任,一群基層的老師與家長集結在教育部前抗議。
四十六歲失業勞工郭清圳是家長代表,他沈痛地表示,現在學生得靠補習才進得了台大、成大、交大等國立大學,他做了二十幾年勞工,沒錢給孩子補習,孩子考不好只好念私大,又增加他的經濟負擔。他的家庭三代都在打拚,來尋求翻身的機會,但以現有的社會結構,他不認為教育可以讓窮人翻身。
基層教師協會理事長李文英也指出,在學校e化、提前學英語等教改方案中,忽略勞工家庭沒錢幫孩子買電腦,也沒錢讓他們補習,往往反而加劇了教育的階級差距。
弱勢家長、基層老師的呼籲,反映出台灣過去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教育機會均等促成社會流動,正逐漸褪色,三級貧戶之子晉身總統將成絕響。
台灣貧富之間,不僅所得差距拉大,子女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差距也逐漸擴大。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高低所得家庭所得差距由一九八○年的四.九七倍,上升到二○○二年的六.一六倍。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駱明慶去年所做的「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的研究也顯示,高低所得家庭中上大學比例的差距也日益擴大,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一年間,最低所得家庭就讀大學的比例與最高所得家庭則相差一一.四%。而到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間,這個差異擴大為一六.八%。
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因社經、城鄉差距帶來的知識與教育落差,真正把每個孩子都拉上來?不僅是台灣,也是許多國家認真思考,嚴肅以對的問題。根據《天下雜誌》二○○二年「閱讀特刊」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紛紛以推廣閱讀來打破先天或後天的不平等,提升國民迎接未來的能力、縮短社會上的知識落差。「閱讀是教育的靈魂」,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指出,因為唯有透過閱讀,才能打破課堂教育的限制,也才有終身學習可能。
OECD曾在二○○一年建議,基礎教育的目標,應該要讓學生喜愛閱讀,並養成閱讀習慣,未來才能成功的終身學習。
閱讀是教育與學習的核心
美國研究發現,學童在三年級結束前,如果還不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未來在學習其他各種學科時也會碰到困難。
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可以跨越環境限制,穿梭古今中外,「進入另外一個時間與空間,另外一種文化;沒有閱讀,就只能活在自己的時間與空間裡」,台東師院兒童文學教授楊茂秀說。
道德的想像,人生的指引
每個人最初的閱讀,幾乎都是從故事開始。在聽故事、讀故事中,懵懂無知的孩童所感知的訊息,可能帶給他一生難忘的啟示。
天衛出版社發行人陳衛平指出,童話中的狗、狐狸、猴子等,往往反映了人類社會倫理關係的原形。小孩最初是從童話世界中,開始了解什麼叫挫折、勇氣、寬容與嫉妒,並成為他在成長過程中觀看世間萬象的基礎。故事不但提供了閱讀的趣味,也豐富了孩童的心靈。而年紀漸長後,青少年又透過更多故事經歷形形色色的人生,洞悉生命的脆弱,也形塑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一生中總有一段時光,某本書成為我們的路標,並在生命路途中一直存在著。小說的情節提供心理和道德的旅程,途中有僵局,也會柳暗花明,有許多決定要做,目標要達成」,小兒科醫師寇爾斯在《故事的呼喚》中指出。當然,希望孩子樂在閱讀,更不可忽視的是周遭大人的角色。
「人與書並不是天生相互吸引的,一開始,必須有說合媒介的角色,」《朗讀手冊》書中強調,必須經由父母、親戚、鄰居、老師或圖書館員,將書本帶到孩子的世界中。
英國兒童文學作家艾登斯也指出,在兒童的閱讀環境中,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提供各種協助,分享閱讀經驗,那麼孩子將可以輕易地排除各項橫亙在眼前的閱讀障礙。
為了讓更多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許多國家都努力推行閱讀計劃,致力打破先天與後天的不平等。美國政府特別提撥五十億美元推動「閱讀優先」計劃,其中特別補助閱讀環境較差的弱勢學生,希望五年內讓美國所有學童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具備基本閱讀能力。
加拿大「培養閱讀人」計劃在教育程度與經濟環境較差的溫哥華市東區,挑選一些社區,聘請老師鼓勵家長與小孩閱讀。例如,在「學齡前兒童家庭指導計劃」就請了華裔、原住民、越南、拉丁美洲、非洲裔等六個家庭指導員,在社區內巡迴,每兩週到每個家庭,教父母怎麼帶領小孩識字、唸書,讓他們平時就可以啟發孩子的潛能,因為他們從不知道如何在家教育小孩。
打開心靈的鑰匙
「閱讀,不是拿起一本書而已,而是改變許多人的生命」,計劃召集人布莉森有感而發。 台灣的閱讀運動在曾志朗任教育部長時曾短暫推動,但部長換人後就停止了。目前在偏遠地區的學校裡,偶而看到教育部贈送的兒童讀本展示架,零落地出現在教室裡。但卻缺少新的童書。
有的老師認真的帶孩子閱讀,但更多的老師沒有時間,也缺乏技巧來啟發孩子閱讀。閱讀,雖然無法替代家人與老師的溫情,卻能幫孩子的世界開啟另一扇窗;書本,是孩子一生的領航員。如何引領孩子翻開書頁,進入奇妙的書中世界,找到心靈的遊樂場和智慧的寶庫,開啟這扇大門的鑰匙,就握在你我手中。

偏遠小孩 也有春天        文/周慧菁【天下雜誌299期2004/05/15】
生活把念慈侷限在台東海端鄉一個偏遠的部落,閱讀卻帶她進入一個無限寬廣的世界……

台東海端鄉,台灣東南邊陲一角,崇山峻嶺、翠谷秀水,海在山的另一端。
「他教會了我,要相信自己的夢想!」邱念慈,海端鄉初來國小新武分校六年級學生,坐在舞台地邊緣,黑亮的雙眼自信而堅毅地凝視前方,嘹亮地說出「叔公的理髮店」劇裡最後一句臺詞。
就像劇中的小女孩一樣,念慈也有夢想。但在這個離台東市區一個小時車程、被高山環繞的布農族部落裡,念慈就像所有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朋友一樣,客觀的環境讓他們前進夢想的路途崎嶇難行。週六的午後,都市裡的小朋友,不是去補習,就是跟爸媽出去玩,或是在家看電視;念慈則光著腳、蹲在簡陋的屋旁洗衣服,滿頭花白、步履遲緩的祖母坐在狹小的客廳裡。在念慈就讀的新武分校裡,二十八位學生中有一半是隔代教養。
五年級以前,念慈的爸爸媽媽都在台北做板模工人,把她留給祖母照顧。一年前爸媽回到故鄉工作,家人終於團聚,念慈也有更多的家事要做,燒飯、洗衣,還要照顧三歲的妹妹。但看起來很酷,笑起來梨窩在嘴邊閃動的念慈一點都不以為苦,因為在前進夢想的路上,她有書做伴。
翻開新武分校的借書登記簿上,這學期開學至今的兩個多月,念慈已經借了三十二本書,圖書室裡的書,她幾乎都看過了。希望以後當老師的念慈,利用每個空檔看書,也常唸故事書給跟前跟後的三歲妹妹聽。
問念慈為什麼喜歡唸書?「因為讀書帶給我快樂,我可以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主角」,生活把念慈侷限在這偏遠的村落,閱讀卻可以帶她體驗無限寬廣的世界。念慈算是幸運的,雖然家裡沒錢買書,周圍的師長努力營建一個讓孩童親近閱讀的環境,培養他們有能力,進入寬廣的世界。
車過台東往南橫的入山口初來部落。「初來就是布農語大雀白榕的意思,」念慈的校長、初來國小校長李治國指著路旁一棵大榕樹。這位三十五歲、來自綠島的年輕校長,從海邊到山邊,在偏遠地區的學校已服務十三年。對偏遠地區愈來愈邊緣化的趨勢有切身的危機感,「政府投入很多錢或硬體資源給原住民偏遠地區,但沒有成效。因為沒有人才去應用,」一輩子在偏遠地區生活工作的他憂心地指出,再加上九年一貫多元入學的政策,因為機會不均等,更拉大城鄉孩童學習的差距。
閱讀累積圓夢的能量
在不利的現實環境下要如何突破?「要靠閱讀。因為鄉下學童很多的經驗需從閱讀而來」,李治國斬釘截鐵地說。身高一八五,說話溫緩的李治國行動卻很迅速。去年八月才剛到任校長的他,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一個讓學生隨時可以閱讀的環境,「每個角落都應該有書。」
原先的圖書室離學生上課的教室隔了一座操場,他覺得與學生的距離太遠又老舊,於是號召學校老師,在教室大樓區,共同布置了一間溫馨的圖書室,鋪上木質地板,學生看書可坐可臥,輕鬆自在。身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的李治國更親自選書,讓許多獲得國際獎項的中外童書繪本進駐到圖書室,大大提高學童閱讀的興趣。
對兒童閱讀有深入研究的李治國知道,除了營造一個親近的閱讀環境外,閱讀還需要有大人適當的引導,孩子才容易培養閱讀的習慣。所以家長很重要,李治國決心在原住民社區大力訓練故事媽媽。
經過說服後,有十一位家長參加故事媽媽的隊伍,由李治國親自下海訓練這些只有國中小程度的布農族媽媽,變成引領孩童閱讀的大軍。在訓練過程裡,安排了閱讀的重要性、如何營造閱讀的環境、如何引導閱讀等課程。
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我一直灌輸他們,讓他們認識,一生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那就是閱讀,」李治國急切地說。「因為閱讀可以累積實現夢想的能量。」如今這些故事媽媽每星期一次在朝會時間,為全校學生說故事,此外他們對自己小孩教育的關心以及學校活動的參與都提高很多。
李治國更積極把閱讀融入各種課程裡。例如上學期主題教學,是有關隔代教養的議題,因為這在原住民地區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大部份的小朋友都跟老人家住一起。全校師生先一起觀賞「有你真好」這部韓國片,敘述一位七歲都市小男孩暑假被母親送到深山與七十七歲的外婆一起生活的故事。
此外,又共讀相關的童書,之後同學除了用文字表達心得與感受外,再加上遊戲體驗,讓學生矇住眼睛、塞住耳朵、拄著柺杖玩遊戲,親身體驗祖父母或外公外婆視力退化、聽力退化,以及行動不便的狀況。了解之後,就會有更多的體諒。
感念老師溫暖的手
奮力要成為偏遠孩童向上的推手,是因為在李治國成長的過程中,也曾受到大人溫暖的手拉拔。他小時後,父母親和許多綠島居民一樣,為了生活必須到台灣本島工作。整天與海為伍的綠島小孩,最常聽到大人告誡,不讀書就要去打漁。「像我們這樣沒背景、沒資源的、要靠什麼出頭?」站在故鄉的土地,面對遼闊的太平洋,李治國說出所有想要改變命運小孩的心聲,「教育是唯一能讓我們改變的機會。」
小學五、六年級開始,他的功課開始突飛猛進。念國中時,得了近視,家人也不知道,非常關心他的導師溫翠燕帶著他坐了四十分鐘的船,再搭車到台東市幫他配眼鏡。平時溫老師還義務幫他補習,也不時幫他交學雜費。因為感念溫老師對他的恩情,李治國立志要做一位像溫老師般的好老師,結果如願以償以優異成績進入台東師專,開始他的教育志業。「當老師能啟動一個正循環」,手握汽車方向盤,他回想少年時的際遇,聲音有些哽咽。
好校長及好老師
瘦弱斯文的游博賢老師是念慈的導師。板橋長大的他,在初來本校待過四年,新武分校也已待了六年,在教師流動率偏高的偏遠小學算是異數,「這邊的人溫厚善良,不需要鉤心鬥角,讓我覺得生命可以這麼單純」,游博賢曾經小時候功課不好受到忽視,所以長大後希望當老師,讓每個小孩都能感到受到關愛。
因為加入台東劇團與戲劇結緣而有很大改變的游博賢,也把戲劇帶到教學上。「閱讀是接觸到別人生命的一種形式,透過戲劇,用心靈和身體來與別人的生命交流」,藉由戲劇,游博賢老師將學生的閱讀帶入更立體化與具體化的體驗境界。
在沒接觸戲劇之前,游博賢自認是個很敏感、自我封閉的人,因為身體很瘦,即使是酷熱的夏天還是長袖長褲。自從九年前加入台東劇團後,心靈與身體都被開發,對自己更加認識,也更有信心。
因此,有了勇氣
每次看到學生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游博賢都很感動,「他們愈來愈有勇氣接受自己,願與別人分享」,游博賢滿意地指出,念慈現在念國中的學長,不少都擔任領導幹部,做事更積極也更有自信。
在戲劇活動的過程裡,學生可以接觸到語文、音樂、美術。「當藝術走進他們的生命,他們就學會欣賞。懂得欣賞很重要,世界是那麼美好,沒有一顆心去欣賞,多可惜」。游博賢希望透過親近閱讀、藝術、自然,讓孩子有健全均衡的全人格發展。所以他也帶學生到溪流裡摸著石頭,感受石頭的溫度,再讓身體擁抱石頭,傾聽溪流的聲音。然後發出最舒服的聲音和大自然對話。
為了參加海端鄉六校閱讀活動成果展,游博賢把美國繪本故事《叔公的理髮店》改編成兒童劇,新武分校三到六年級的小朋友都參與演出,「這個故事表達愛和希望,希望他們學到對生命的希望,不要放棄」。
念慈的新武分校操場邊,有棵綠葉茂密、高大的苦楝樹,每年三、四月會開滿淡紫色的花朵,遠望像紫色的雲朵落在樹梢。
台灣有句話說,苦楝花開,春天就來了。偏遠地區孩子的春天,也會因為愈來愈多有心的大人而提早到來。

標籤:
瀏覽次數:261    人氣指數:2061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高材生 …… 人情世故 0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閱讀是瞭望世界的方式:李雪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