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50916
 聽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110724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10726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20110725
作者: 聽弦 日期: 2011.07.24  天氣:  心情:

送花


 


他在為埋頭忙碌過冬季之後,終於獲得了兩個禮拜的休假。他老早計畫好的要利用這個機會到一個風景佳麗的觀光勝地去,泡泡音樂廳、交些朋友、喝些小酒,隨心所意的休息一番。


臨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興奮的整理行裝,把大小箱子放進轎車的車廂裡。第二天早上,出發前,他撥個電話給他母親,告訴他去度假的主意。


她說:「你會不會順路經過我這裡?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們很久沒有團聚了。」


「母親,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有點趕;跟人約好時間見面的。」


「那就算了。你好好的去玩吧!我會惦記著你。」


當他開車正要上高速公路,忽然記起來,今天是母親的生日。於是他繞回一段路,停在一個花店門前,打算買些鮮花,叫花店送去給他母親。他知道母親喜歡鮮花。


店裡有個小男孩,正買好一把玫瑰,在付帳。小男孩面有愁容,因為他發現所帶的錢不夠,少了十塊錢。


他問小男孩:「這些花是做什麼用的?」


小男孩說:「送給我媽媽,今天是他的生日。」


他拿出十元鈔票為小男孩湊足了花錢。小男孩很快樂的說:「謝謝你,先生。我媽媽會很感激你的慷慨。」


他說:「沒關係,今天也是我母親的生日。」


小男孩滿臉微笑的轉身走了。


他選好一打玫瑰,半打康乃馨和半打黃菊花,付了錢,為花店老闆寫下他母親的地址,然後發動車,繼續上路。


僅僅開出一小段路,轉過一個小山坡時,他看見剛才碰到的那個小男孩,跪在一個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攤放在墓碑上。小男孩也看見他,揮手說:「先生,我媽媽喜歡我給他的花。謝謝你!先生。」


他開回花店,找到老闆,問道:「那兩打花是不是已經送走了?」


老闆搖頭說:「還沒有。」


「不必麻煩你了」,他說:「我自己去送。」


 


 


 


 


 


大學新鮮人:「做什麼像什麼」


 


在四月二十八日紐約時報的三版上,讀到訪王丹的一篇特寫。這位受到全球關注的年輕人,深切了解在美國這麼一個自由氣氛下,他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當成「政治明星」,而是首先要充實自己。這真是深獲我心的決定。


專訪中,這位北大的生豪氣萬千地自許:「我有一個要做北大校長的夢想,我打算先去哈佛攻博士,再回北大。」


今年的五月四日,是北大的百年校慶。百年北大有過這麼多影響深遠的校長,如蔡元培、蔣夢麟、胡適,下一世紀,北大真會出現一位名叫王丹的校長嗎? 


實現夢想的先決條件,就是當王丹進入美國學府時,他必先要完全放棄「民運領袖」的光環,專心做一個平風而又苦讀的學生。圖書館中的深夜苦讀,遠比在天安門廣場吶喊來得寂寞與乏味。


「做什麼像什麼」這句片語,不僅決定了王丹的夢想,也決定了台灣每年初進大學新鮮人的前途。


當前的台灣社會,出現了太多令人惋惜的做什麼「不像」什麼的現象。這種角色混淆的惡性示範正持續擴散:
    (
)做父母的不像父母:有了子女,養而不教,產生了多少可怕的悲劇。
    (
)做公僕的不像公僕:一些官員不謀公利,只講私利。
    (
)做教師的不像教師:部份教師對自己的收入及利益過分計較,對教課與學生則馬虎敷衍。
    (
)做醫生的不像醫生:缺乏醫德的,一心不在治病,而想從病患獲取不當的收入。


在美國這種高度開放社會,每一個職位都有強烈的競爭,在紅蘿蔔的誘因與棒子的壓力下,使得每個人不得不全力做好擔任的角色從清潔工、大學校長到政府首長。


市場經濟體系下,財富在鼓舞一個人去變成最優秀的球員、演員、律師、企業家。


另一方面也有「大愛」的傳統,使無數人民投入各種公益活動。美國前總統卡特為窮    人造房子時,換上工裝,就變成了一個充滿愛心的木匠。有人揶揄卡特:「做總統時不像總統,做木匠時則像木匠。」


社會愈開放,就愈容易出現「行行出狀元」的繽紛世界,「行行出狀元」正是對「做什麼像什麼」的肯定。


台灣的功利社會中也展現了文化的生機:無蹈如林懷民,雕刻如朱銘,攝影如柯錫杰,書法如董陽孜。這些人的成就,正給年輕人一個重要的啟示:只要有先天的才情與


後天的專注,再冷門的事業,只要是頂尖,照樣可以贏得尊敬。


對正要跨進大學之門的青年朋友,我的叮嚀是:做學生就要像學生。做學生的最大責任就是專心地學習學曶對知識吸取的熱情,學習對獨立思的執著,學習對社會大愛的推動。


大學生自己的志趣與抱負應當是選系的決定性因素。只要自己優秀,再冷門的科系也就不冷門;如果自己平庸,再熱門的科系也就不熱門。


我一直擔心有些學生,不專心做學生,而嚮往要做「學生領袖」,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學生領袖」的結果常常是:在學校中,沒有做像學生;出了校門,也就沒有變成領袖。


美國校園中的明星球員是學生們的英雄,媒體的寵兒,可惜他們沒有時間做學生。幾年後不再是「明星」時,其遭遇常常是令人感嘆。


社會上也有一些各行各業的領袖,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再回到學校,變成「領袖」(教育部在推動的終身教育值得喝采)。這種領袖學生的重拾書包,與校園中「學生領袖」的犧牲學業,正可為大學新鮮人提供一個鮮明的警惕。


對一個認真學習的大學生,我的建議是:四分之三的時間投入研讀,其餘的時間結交一些不同系的好朋友;設法在專攻的科系中,找出一至二位傑出的教授做自己學習的榜樣,同時也要養成運動及參與公益活動的習慣。


異性朋友可以交,課外活動也應當選擇性地參加,但都宜淺嘗即止。忙完課業後,一個可愛的安排是:週末約幾位朋友去聽聽演講,或看展覽,或參加公益活動,然後在文化沙龍小聚,相互腦力激盪。這不正是大多數牛津與哈佛學生們的寫照?


大學四年是讀書的黃金年華,來日的成就,要在此時奠基;來日的夢想,要在此時起步。莎士比亞寫過:「不要恐懼追求偉大。」在牢中度過了七年的北大學生王丹,到了自由的美國,立志要做北大的校長。不論台灣的大學生立志要做另一個李遠哲或張忠謀,最重要的是,要記住:「當你進入大學時,做什麼像什麼。」


 


 


 


 


 


靈驗的水泉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蹟,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標籤:
瀏覽次數:140    人氣指數:6340    累積鼓勵:3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20110724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10726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