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即使由專業醫師開立的慢性病或日常用藥,也隱藏著致命危機。遠離藥害,從了解藥物副作用開始。
近年來少用藥、為自己健康負責的觀念成為顯學,不過看著家人每天定時服用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藥物或其他慢性病處方藥,不禁令人思考,已經在服用的藥物能否停藥?如果不能停藥如何減少用藥?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助理教授簡淑真、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鍾明敏異口同聲指出,運動與健康飲食才是治療疾病最好的處方,用藥應視為輔助治療,只是大多數人無法落實健康生活管理,只好借助藥物。
藥害救濟基金會諮詢宣導組組長遲蘭慧呼應,血液檢查發現血脂超過標準值,應先從改變生活習慣或飲食控制做起,經過一~二個
月還是無法改善血脂數值,才開始透過藥物治療。 是藥三分毒 當心藥物致命風險
然而是藥三分毒,因藥性、患者體質及病情等差異,即使在合理用藥的情況下,仍可能發生無法預期的藥物反應,甚至導致病患嚴重殘疾或死亡。
根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佈八十八年至一○○年藥害救濟給付案件統計,導致嚴重疾病有四四八件,名列藥害救濟給付最大宗,占總給付件數六十一%,給付金額則以死亡案件最高,總計一億八四四五萬元,占總給付金額七十四%。
遲蘭慧表示,八十九年藥害救濟法公布實施後,遵照醫藥專業人員指示或藥物標示正當使用合法藥品,卻發生嚴重副作用,在知道藥害發生的三年內,都可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申請。目前藥害救濟僅適用西藥製劑,包括口服及外用藥,而中藥及醫療器材造成的傷害則不在救濟範圍。
皮膚過敏 最常見藥害
藥害的型態眾多,從藥害救濟給付案統計資料發現,八十八年到一○○年以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占率最高,達六十二%,其次是免疫系統疾患占十一%、肝膽疾患占十%,而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又以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最惡名昭彰。
遲蘭慧表示,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的初期症狀包括輕微皮疹、喉嚨痛、眼睛紅、發燒等,因此易被當作感冒處置。如果不停止用藥,接著可能會全身長滿水泡與紅疹,情況更惡化時,皮膚上的水泡會開始潰爛、呈現嗜睡的現象,還會有無法吞嚥、小便困難等狀況,甚至因為皮膚損傷面積太大而必須轉進燒燙傷中心的加護病房,更嚴重者則會導致死亡。
至於免疫系統疾患與肝膽疾患的藥害,遲蘭慧說,免疫系統疾患以過敏性休克最常見,主要是注射抗生素、顯影劑後,病患身體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而導致休克,而造成肝膽疾患不良反應者,通常發生在肺結核用藥,常見的案例是造成急性或猛爆性肝炎。
遲蘭慧建議,如果醫師開立新的藥物,服藥後出現皮膚紅疹或疑似感冒症狀時,最好詢問藥師或回診由開立處方藥的醫師評估是否為藥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