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現象」一詞(El Nino,西班牙語「聖子、聖嬰」),原本是厄瓜多及秘魯沿海漁民用來指稱發生於聖誕節前後,並持續數月的溫暖洋流。在這段時間內的漁獲量較少,因此漁民們總是藉此獲得休息,整修裝備並和家人團聚。但在某些年份裡,洋流溫度會特別的高,使漁民的休息時間一直延續到五月,甚至到六月。數年下來「聖嬰現象」一詞便被用來泛指這些格外強烈的溫暖時段。它們不但擾亂了漁民的生活,其挾帶的豪雨更造成了極大的災害。
在過去四十年間(1951~1990),共有九次聖嬰現象對南美海岸造成影響;它們不但使海洋水溫增高,更造成了海面的大幅提升。其影響範圍不僅包括了沿海地區,甚至在加拉巴哥群島與聖誕島間、延伸約五千哩的太平洋海域,也在其影響範圍之內。較輕微的聖嬰現象,僅使海洋溫度提高約華氏1~2度,影響所及也只限於南美漁場;但在較強烈的聖嬰現象中,如1982~1983年的案例,不僅使南美當地氣候及海洋生態發生改變,對全球的天候狀況亦造成極劇烈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