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
在以前的開工日通常都在初五,但隨著新時代的變化,開工儀式,都會選擇好日子呦 !
眞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是這一天 , 俗信 : 如果在 (隔開) 以前掃地的話,會把今天的好運一掃而光, 所以五天來都不敢動動帚把,到初六日才開始掃地,同時清理糞尿的工人也在這一天前來挑走水肥,所以民歌稱為 [ 初六挹肥 ] 。如今水肥少有用處,而且都市都抽水馬桶,[挹肥]一詞,也許不久就會變成文獻上的廢話呢!
正月初七
俗稱[七四]或[人日]。古老時代,要供奉水果,有的家庭吃麵線,祈求長壽,有的吃七種蔬菜,表示慶祝[人日],惟此習俗已廢。何為[人日],因為古老習俗,以元旦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出七為人日。
正月初八
從初五起,照理應該結束所有玩樂,但是事實上,有些人還是一直拖延下去,但到了初八生活方面,才
真正恢復正常,所以民歌稱為初八完全。不過此日由於必須準備明天的天公生,市街還是非常樂鬧。
正月初九
從上午零點開始一直到天亮,都可以聽到不停歇的爆竹聲,祖籍泉州的居民,於此日拜天公,大家都在正廳設一祭壇,分成[頂桌]與[下桌],[頂桌]的擺設[五果],[六齋],供奉玉皇大帝,中央並放置一座紙製燈座,象徵天公的寶座,下桌擺放[五牲]及[紅龜粿],係為饗宴天公的侍從諸神而設的。
祭典一經開始,先由長輩行[九跪九叩]之禮,如果去年曾經許下宿願的人,必須行[一百二十拜]大禮,把頭叩得天旋地轉,大約在這個時候,[鼓吹陣]開始延戶吹奏吉祥樂曲,天公生的盛典是以燒卻[燈座]及[天公金],[壽金]等紙箔,燃放鞭炮來結束。
正月初十
此日由於是天公生的翌日,家家戶戶上剩有大量的盛餚,所以歌民稱為[初十有食食]。有口福之意。
正月初十一
依據舊慣例,
娘家在此日利用天公生的盛餚,宴請女婿,可以不必多破費,故民歌稱之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初十二
十二日是饗宴出嫁女兒的日子,如果他們還把孫子帶回來的話,外公,外婆還得用紅線串上幾個[銀幣]或[銅幹]繫在小孩子胸前,這叫做[結彩帶],現在大家都簡化而用[紅包]代替,同時大部分出嫁女兒都改在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十三
天公生所準備的餚饌,到了此日,大多已經被吃得精光,所以民歌裡稱[十三食諳麋,配芥菜],頗帶有樂極生悲的幽默意味。
正月初十四
為了準備明天的上元佳節,民家與廟宇,均在這一天提[燈棚],市面上賣元宵燈的販子,早以開始大賣,銷售燈籠了。
正月初十五
依照道教說法,此日是三官大帝之一的[天官大帝聖誕],漳籍居民清晨備齊水果及牲禮拜祭,同時也在中午時分拜祖靈,地基主,與床母,[床母是幼兒的守護神],晚上就是[上元暝]是孫子們最快樂的時辰,他們三五成羣,在接頭巷尾提燈遊行,大人們則參加大商店舉辦的猜燈謎,婦人們則上寺廟燒香或到外面[聽香];[聽香]是說竊聽人語,以卜休咎;未婚男生會去跳[菜股],聽說會討個好老婆,未婚女生會去偷[採蔥],聽說會嫁個好老公,晚上要吃[上元圓]與外省大同小異。
尾聲
正月十六是相公生,到此正月所有的拜拜已到尾聲,桃花已經開此凋謝,李花盛開的二月即將來臨,日麗風和的日子不遠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