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16681
 tomhuang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良好溝通能力不可少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三分鐘看世界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財富的三次巨變
作者: tomhuang 日期: 2007.03.04  天氣:  心情:
財富的三次巨變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製造財富,雖然地球上還有許多窮人,但長期而言人類製造財富的能力愈來愈高明,否則地球不可能養活近六十五億人,我們的壽命不可能這麼長,世界上胖子不會多於營養不良的人(不論這是好是壞)。

我們能達到這一切成就(如果能稱之為成就的話),不只是靠著發明農具、馬車、蒸汽引擎、漢堡,而是靠著集體創造出一連串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本書所謂的「財富系統」。

史前愛因斯坦

廣義的財富是指任何能滿足需求或欲望的東西,財富系統則是創造財富的方式(金錢只是財富的一種形式)。在第一種真正的財富系統產生之前,人類是以集獵方式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在開始馴養動物之後才漸漸加上畜牧,進而放棄集獵。但在幾千年前這些方式至多只是求生存,還稱不上是財富系統。

要等到人類能夠產生經濟剩餘(economic surplus)時才可能創造第一個財富系統。自古以來,人類嘗試過許多方式創造經濟剩餘,分析起來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個真正的財富系統可能是一萬年前出現的,當時某位「史前愛因斯坦」(可能是女性)在今日的土耳其靠近克拉卡達(Karacadag)山區種下第一顆種子,開啟了創造財富的新方式。從此人類不再等待大自然提供食物,而能在某個範圍內讓大自然聽令於人類。(全世界應每年在固定的日子紀念這位不知名的發明家,她的創新比史上任何人影響更深遠。)

農業的發明代表收成好時農人在餵飽肚子之後還可以有些餘糧,於是我們的祖先不必再過著游牧生活,可以定居在一個村莊,到鄰近的田裡耕作。隨著農業傳播到世界各地,人類也進入全新的生活方式。

人類祖先既然偶爾有些許餘糧,便可預先為荒年儲存糧食,於是漸漸地出現了一批統治階層──軍閥、貴族、國王,下有軍人、祭司、稅貢徵收人員。這群人掌控部分或全部餘糧,運用這些財富建立王朝,供應自己享受奢侈的生活。

接著他們可以建造宏偉的宮殿與教堂,狩獵取樂,發動戰爭來奪取土地、奴僕,以創造更多經濟剩餘(這類例子歷史上屢見不鮮)。然後宮廷便可養活藝術家、音樂家、建築師、魔術師,誰管他路有餓殍。

簡單地說,第一波財富經由地理的遷徙創造了所謂的農業文明。

超乎想像的發展

第二波財富系統與社會(亦即工業主義)興起於一六○○年代末,進而帶動全世界大半地區歷經一連串的第二波大變動。史學家對於工業革命的確切發生時間與多重因素至今仍爭辯不休。但我們知道在那段時期,在笛卡爾、牛頓、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歐一群傑出的知識分子、哲學家、科學家、政治激進分子、企業家再度改變了全世界。

第二波財富系統在新思潮之下應運而生,進而帶動工廠、都市化與現世主義(secularism)的興盛。此系統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化石能源以及仰賴記誦與重複勞動的粗糙技術,同時帶來了大量生產、大眾教育、大眾媒體與大眾文化。

第二波財富系統與農業時代傳統的工作方式、價值觀、家庭結構、腐敗的政治與宗教機構是相衝突的,自然使新興的商業、都會工業精英與農村精英立場對立。但到最後,「已開發」經濟的主導力量終究落在第二波「現代化擁護者」(modernizer)手上。

我們知道工業主義會造成汙染,且常伴隨殖民主義、戰爭、窮苦。但也是因為工業主義才能建立起博大的都會工業文明,創造出農業時代的祖先夢想不到的財富。

工業經濟建立在標準化、專業化、同步化、集中化、中央化與規模極大化等原則,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很多種。可能是英美的資本主義,也可能是史達林的共產主義,瑞典的「中間路線」(middle way),日本的層級式官僚變體,韓國的日本版再變體等。無論是何種形式,早期都是以生產為重心,後來再加上消費。

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標準,其中三十個會員國(人口總計十二億)被歸類為「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等國都是現代化的產物──代表席捲全球的第二波財富系統。

今日的財富系統

在我們撰寫本書的同時,財富的第三波還在大幅擴展,挑戰工業主義的所有原則,以愈來愈精緻的知識替代工業生產的傳統元素──土地、勞力、資本。第二波財富系統帶來大眾化的趨勢,第三波則是讓生產、市場、社會走向小眾化。

第二波社會以統一的核心家庭取代第一波農業社會大家庭,第三波則是體認並接受家庭形式的多元化。第二波建立起愈來愈高的垂直層級,第三波則是追求組織扁平化,促進網絡與其他形式的架構。上面只是列舉數例,實際上改變的範圍非常大。製造實體產品是第二波經濟的核心功能,但現在已成為容易商品化、相對簡易、低附加價值的活動。

反之,非實體的功能如財務、設計、規畫、研究、行銷、廣告、銷售、管理、服務、回收再利用等通常比較困難,成本也較高。但相較於鋼鐵業與體力的勞動,這些工作通常能創造更高的價值與利潤。這種現象自然使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關係發生深遠的改變。

由於每一種財富系統擴散到世界各地的速度不一,因此我們會發現在今日的中國、巴西、印度,三種系統互相重疊且一齊前進──殘餘的集獵者因土地被第一波的農民奪走而逐漸被淘汰;農民湧入城市尋找第二波工廠的工作;隨著第三波到來,到處可見到網咖與軟體公司。

伴隨這些改變而來的是毀壞、創新與實驗,因舊制度無法發揮功能,人們開始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信仰、家庭結構、政治形式;新的藝術、文學、音樂;新的兩性關係。任何財富系統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與文化而存續,而當兩種以上的財富系統相衝突時,社會與文化本身也會遭到衝擊。

以上只是簡略說明三種財富系統及相應的三種文明。基本上三者的差異是:第一波以栽種作物為主;第二波以製造為主;第三波則是以服務、思考、知識、實驗為主。
標籤:
瀏覽次數:29    人氣指數:2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良好溝通能力不可少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三分鐘看世界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