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民歌還有內容介紹
正月初一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揭開的。(開正)的時刻每年不同,這必須先請算命先生或書房老師,根據干支算出。不過大致上都在早晨以前。一到時候,家家戶戶在神明與祖靈之前,燒香點燭,供奉清茶與甜料,﹙普通是「甜仁」「紅棗」﹚,然後給神祇燒些「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紙箔,與「劃金」,﹙印着財子壽三神像的金紙箔﹚。燃放鞭炮,以示迎喜避厲。
由三、四人組織而成的「鼓吹陣」,﹙演奏嗩吶、鬧鈑、大鼓、銅鑼、韻鑼等樂器之小型樂隊,鼓吹為嗩吶之臺語﹚,趁著大家(開正)的時候,沿家奏樂助興,這特別叫做「噴春」。他們熱熱鬧鬧地奏著「天官賜福」、「滿福天官」等吉祥曲子,然後接受主人家致送的「紅包」,再到另一家去「噴春」。
「鼓吹陣」這種民間樂手,都是一到佳節臨時湊成的,真正奏得像格的,也只不過一兩個而已,其餘的都是「湊熱鬧」而已。主人家也不管他們吹奏得好壞,只要一經「噴春」,好像新春就到了那樣,覺得他們的光臨還是很值得的。
不過,現在「噴春」的「吹鼓陣」在都市以完全消聲匿跡。當(開正)儀式結束,便要鳴放鞭炮,表示去舊迎新。由於(開正)時刻大多在半夜裏,所以大家都從「過年暝」,現今稱為「二九暝」﹙暝為夜之意﹚聊天熬夜,直到(開正)完畢才就寢,現代人稱為守歲。
早上主婦們,要向祖靈供奉[麵線],祈求保佑全家大小新年平安,[麵線]也就是早餐了,象徵著長壽之意。
比較舊式傳統的,會在門口點燈結彩,並豎立一支[長年蔗],[長年蔗]是連根帶葉的,為了預祝甘蔗豐收,(因為早期台灣是甘蔗的產地)現今是用來娶新娘的場景才看得到,象徵著有頭有尾之意。
[長年蔗]要豎到初五或十五才有卸下。還有正廳的八仙桌上,通常會疊著(柑塔)及(甜粿),(發粿),其上要插著(飯春花),另外紫紅麵線三杯,還要裝飾水仙,牡丹,梅,桃等花卉,壁上掛著(八仙賀歲圖),(天官賜福圖)等畫軸,神前的臘燭要整天點著。
吃過早餐後的節目,與現今的活動差不多,上寺廟拜拜,找親友拜年,吃甜說吉祥話,年輕的上街躑躅(散步),老一輩的較為注重(走春),會請算命先生或看民黃歷,根據干支算出吉時,依照指示,往最吉利的方向出門(走春),現代人也稱為(開正)。
正月初二
這一天,每一家庭都像元旦那樣,早晨燃放鞭炮,在神祇前供奉「甜茶」或清茶,除此以外無所事事,所以古時候,大家都利用這個空閒時期賭博玩樂。名歌理所為「初一場,初二場」係指賭博開場之意,在 [ 鹿港 民歌 ] 的開頭卻說 : 「初一巧 , 初二巧 , 初三無成巧 」, 與 [ 臺北民歌 ] 稍有不同 , 那麼這裡所謂 [ 巧 ] 字應作何 解釋 , 筆者認為 賭博 本事一種取巧的行為 , 故作巧字 , 仍代表賭博到了初三 , 已應該收場了 , 於是 無從取巧 便為 無成巧。也聽過「初一早 , 初二早 , 初三睡到飽 」。
目前台灣以 初二 為 女兒 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
初三俗稱 ( 赤狗日) 亦寫 (赤口) , 所謂 (赤狗) 係標怒之神 , 故初三 為兇日 , 大家較少出門 , 自古以來,傳說老鼠在此日嫁親,所以守舊的家庭都在廚房地上,灑些米粒,已供牠們食用,叫做老鼠分錢,雖然有荒唐之嫌,然而頗帶有人情味。
正月初四
舊臘廿四日,上天述職的灶神及凡間諸神,這一天將返回人間往所,所以下午供奉牲醴與水果,歡迎他們歸來,習俗上相信送神早接神遲,對自己有利,應而慣例上,都在下午接拜並燃放鞭炮,表示隆重。
正月初五
元旦以來的熱鬧與遊興,到此應該到一段落,所以俗稱(隔開),神前的春飯與甜料供物,可以移開。
習俗扔然相信,認為盛(春飯)的碗底,若有溫氣,則占本年多雨,(春飯)炒存可治孩童痢疾,及老人哮喘。
商家工廠,也都在此日開張,是先由算命先生,選擇好時刻,準備牲醴敬神,然後開開店門,或動動工具,作為開張,或開工之象徵,事實上這一天還是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