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意待情誰與共
眉腮春心動的古代美女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眉腮,已覺春心動。酒意待情誰與共,沮融殘粉花鈿重」。
這是李清照的半闕詞《蝶戀花》。
每當讀過,一種寧靜的清雅感覺便湧上心頭,復古了女子那種「靜」的心態……

用「小女人」來形容中國古代女子無疑是概括性最強的一個詞了,一個「小」字,把中國古代女子的謙卑描述得淋漓盡致。如果說女人是一種柔脆的,感情豐富的動物那麼中國的古代女子便是其中的「典範」。特定的社會環境所致,她們所受到的不僅是情感的拘禁,還有倫理的的束縛。她們天生便是怯弱的一方,沒有反抗,只有屈從,她們所受的是「三從四德」的教育,在她們的思想中,女子無才便是德。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從孟江女哭長城到李香君為愛而亡,中國古代女子的堅貞不渝又豈是一塊貞潔牌坊所能詮釋完整的。這點倒很值得處於現代文明的我們反省,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精神是否已經淪陷,現在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的愛情究竟是一種自由解放,還是愛情的變味?週遭還有幾人可為愛情而付出許多,更別說自已的生命了,愛情的已被褻瀆得只剩輝煌的台詞,是該說現在的愛情比古代幸福呢,還是古代的愛情比現在神聖呢?不解。但應引起深思……
悲悲慼戚,聽著琵琶女一面低眉信手續續彈,一面說盡心中無限事。少女時期秋月春風等閒度,而人老花黃時卻門前冷落鞍馬稀。懸殊的對比,無盡的失落,而其中又有幾人能找到情投意合的人相伴一生呢?恐怕多如琵琶女般只能在清冷的夜中輕撫傳琴,自歎生平吧。其苦悶與壓抑難道只是因為她們多愁善感而致嗎?
當時病態的社會造就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地位,今天我們所能知道的,僅僅是一些有載可尋的名人,而那些平民女子,她們的日子又是怎麼過的?是每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還是放舟燈許願上天賜給自已一個如意郎君呢?抑或終日忙於琴棋書畫而使日子充實自得?想必這也只是富家小姐的特權吧。那些市井小女唯有接受命運的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許只能嫁個沒有感情的人將一生幸福完完全全地交到了別人手中。更可憐的是賣身葬父抑或被賣青樓,一旦遇人不淑或是跳入火坑,恐怕輸掉的不只是青春,而是一生的命運。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就其態勢而言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屈求全,以結好蕃邦;另一種則是國力強盛威震四海,以和親安撫邊遠之邦,有賜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後者卻是趾高氣揚,宣展大國之姿,用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是後一種和親情況的典範。
中國古代文采飛揚的女作家瘳若晨星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短短三句話,居然就構成了她們的一生。在今人看來,她們的生活是乏味的,是空虛的,似乎她們的一生只是繁衍的工具,只是男人的附屬品。舊的傳統道德模式和價值觀念造就了中國古代女子的自卑、被動、遷就。她們不善於表達自已的意見和獨立地處理問題。她們常會自覺地迎合別人的意見。這種依附心理與不自主性,甚至使一些女性表現出孤獨,狹小,不與人交往,封閉自我。
令我們感到悲哀的是,
眾人對於中國古代女子的認識似乎僅僅局限於四大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而她們的內心深處的靈魂,卻鮮有人去挖掘,可是她們畢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她們的內心必定不甘如此慘白,哪怕是灰色,也算是一種填充。
每次看到的古代女子畫像都是如此的悠閒與雅氣,可每次讀到的描述都略帶傷感,這,是一種襯托,還是一種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