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遇見,詩】命運的八分休止符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遇見,詩】淺夢一則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宋詞選(國文報告外篇)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09.08.08  天氣:  心情:
這學期所上的「韻文」,雖然還沒上到「曲」,從「詩」及「詞」的部份上觀看,目前為止,其意境似乎都是有關作者受到困境或對於情愛、離別的感傷….,而順勢流露在文筆上的抒發,藉由這樣的動作來抒緩其心情;這樣的心情,其實是說給人聽,別人也不理不采、也無法體會當事人的感受....只好由作「詩」、「詞」這方面來向自己訴說。上一、兩個月,看完大陸拍的「孔子傳」,孔子周遊列國完後,回到魯國,只感嘆一句話:「沒有人真正理解我!」就是這樣的心情,所以才有「詩」、「詞」的出現。

或許是「因緣」的巧合,從課堂上所接觸的內容,經由臺上師者的說明、解釋,也難怪想起「黃安」所唱的「傳燈」這首歌,其中一句歌詞:「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情愛不重,就不生娑婆。」也因為如此,這學期接觸接觸了韻文,才知道這句歌詞會這麼寫不是沒有道理的。老師在臺上也曾經提過類似的話:「文人總是寫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但是也就是有困難,才可以寫的那麼多彩多姿,如果每天過得很快樂,寫得出一個字嗎?」就是如此的意境;不只是「唐詩」,若將「唐詩」這兩個字,解釋更廣一點,恐怕連「詞」、「曲」應該也是篇篇為情愁吧!

剛才所說的「因緣巧合」,就是那麼剛好,在課本「第二十六課─宋詞選,問題與討論,第一題:請摘錄本課各詞的佳句,並闡發其佳處。」很巧的在課堂上講解也無標準答案、老師也無像其它題目深入作答,這一題應是個人觀點的不同,可以自由發揮的一題,反正是摘錄某一句而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到底算不算是「斷章取義」?那就見人見智了。這個題目因為這樣的「巧合」,正好讓我靈光的一閃,使我想去作答這題,所以還是「大言不慚」,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向老師獻醜了!

‧「雨霖鈴」之「多情自古傷別離」
當然,看內容的意境,除了自己思考外,參閱研析所寫的資料是不可免的,這首詞我也覺得這句「多情自古傷別離」是佳句。

這一句實在不得不借用「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八苦之離別苦」,人對一件事、物愈執著,當結果不如己意時,所衍生出的那種「失落」、「沒有重心」的感覺卻實會全身無力、每天渺渺茫茫的不知道活著是幹什麼。

雖然沒有經歷過這種,稱之為「分手」的感覺,看過失戀人的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言詞,卻實真的是像針在刺心一樣。想起那位高職同學,有一次在即時通上問我:「一個人要如何看開對分手的感傷?」,他是被女方分手的。我再問他:「你是不是認為只要為對方付出,就能得到對方,並且如己所意,結局像自己想的一樣?」他的答案當然就是這樣:「我認為只要付出就能得到好的結果」。這就是世間人,當然我不是在笑他,但一般人就是會有這種感覺。

曾經聽過的勵志佳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不要為了一顆樹放棄整座森林」....等這些的語句,然而又有誰曾冷靜的思考過其中道理?也只是陷入當時的情緒又不想跳出,期待奇蹟的出現,這樣子無法自拔。

當時我對那位學說:「如果真心為對方付出,希望對方幸福,就該祝福他,因為找到比自己更可以給她幸福的人,況且也不是你對她提出分手的,是她自己選擇離開,假以時日,她也有與你同樣的處境時,也是她選擇的。為對方的奉獻、付出,也不過是前世欠她的債,現在她走了,等於債還完了,你也倒輕鬆了事,以後沒有相欠的債可以糾纏,所以你應該高興」。

借用「林佳儀」唱的「明天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裡面有一句歌詞這樣寫:「明天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雖然它或許也是傷心的開始,愛情的輪迴總是一次又一次 是悲、是喜....終將都變成往事;明天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那怕早已沒有人記得我名字....」,就像這幾句歌詞所訴說的一樣,雖然是傷心的開始,機緣到了,總有屬於自己的春天,是喜、是悲就讓它隨風而逝,就算會再來也不怕它所帶來的痛苦,就像那怕沒有人記得我名字一樣,這樣的灑脫,反正也就一樣像這首歌的又一句歌詞寫的:「受一點傷不是什麼可怕的事,人就是這樣才會愈變愈堅強」,懂得這樣的調適、面對,如此,多情也不會自古傷別離了。八苦也就去除一苦了。


‧「少年遊」之「并刀如水,吳鹽勝雪」
對於這一首詞,實在我真的看不出來那邊有佳句。但是如果只是抽一、兩句來闡述,那可以勉強的拿這兩句「并刀如水,吳鹽勝雪」來說。

這兩句原意是只「以刀和鹽譬喻水的潔白、鋒利以形容美人」,但是以我的解釋,單指這兩句的話,用....還是以宗教、哲學的角度來看,「刀」也就是佛家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鹽」的雪白,代表「純然自性」而言。

這把「屠刀」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人因貪而衍生出諸種欲望,「潔白的心」卻因「欲望」而「矇塵納垢」。不管三害也好、五毒也行、八魔也可....終離不開一個「貪」字,從我在寒假期間,整理《八大人覺經》的講解資料,以及對這方面的了解,卻實「貪」為萬惡之源,只要去除「貪」即能揮掃「萬惡」。

「貪、嗔、癡」為三毒,反過來說就是「戒、定、慧」稱「般若三昧」,「戒」也就是節制自身行為,從行為深入內心,端正自己的思想,讓本身心思、欲望不隨意奔放,導致無法收拾的下場,這種的「戒」不是約束,是端正,並不是將自己綁死死的,如《中庸》第一章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當一個人歡喜、憤怒、悲哀、快樂等種種情感尚未發出來的狀態,就叫做中;種種情感發出來之後,都能符合節度,就叫做和。)」

以「呂純陽(洞賓)祖師」的解釋來看:「喜怒哀樂者,情也。其未發前是中正不偏之本性,故謂之中,則天命之性也。發而皆中節:當喜而喜,喜而不過;當怒而怒,怒而不憤;當哀而哀,哀而不傷;當樂而樂,樂而不淫。故謂之和,則率性之道也。」就是這樣,凡事皆合時宜、動靜皆有節制、適可而止,這把「刀」即成「文殊慧劍」,「文殊師利菩薩」的法像,一手拿劍、一手拿般若經、座騎猛獸,表示「般若妙慧劍,降伏煩惱獸」,就是這樣的意思。

五行中的「水」,在五常中又代表「智慧」,這兩句,用樣子來解釋:「鋒利的刀,如水的智慧斬斷七情六欲,使純然自性,回復似勝過雪的鹽,一樣的潔白」。

‧「摸魚兒」道盡人生無常
課堂上也聽過老師提道:「日本一位仁兄,評論中國詩、詞喜歡傷(惜)春、悲秋」。

「惜春長怕花開草,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方草無歸路。」春天本是一片欣欣向榮、萬物生機的開始,有心人卻感嘆春天的來臨:「雖然天地萬物都已重新再來,但心事無人知的情況下,是感嘆著『沒有人真正理解我』!」

俗話說:「樹大必招風」也卻是如此。配合《易經》乾卦六爻來說: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見利大人。初九-亢龍有悔。世間事本就如此週而復始的循環不盡,也難怪「第六十四卦」稱之為「未濟」,就是永遠不會結束。

人從「潛龍勿用」開始,一直努力的為自己的理想奮鬥,進位至「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已經小有成就,認為還可以再更好,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不斷的努力、闖蕩欲「或躍在淵,無咎」,達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五至尊之位,殊不知這個位置是最醒目,也最容易成為標靶的危險之處,若作者是在上位遭小人嫉妒所陷害,不用感嘆「惜春長怕花開草,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方草無歸路」,也不須要傷心「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或同情「蛾眉曾有人?」。在「樹大必招風」的情況下,若不退到「九三」之位,不管什麼因素必定會「亢龍有悔」,所以才有這首詞的出現。這讓我想起同樣是宋朝的「岳飛」。

一般來說「岳飛」是忠臣,因受奸臣「秦檜」所害,換個角度看,「岳飛」是忠於北宋皇帝,「秦檜」是忠於南宋皇帝,這樣的各為其主,請問誰是「忠臣」、「奸臣」?或許「岳飛」又是「功高震主」,使得皇帝要無法顧得自身尊嚴,那底下臣子想取得皇帝信任,抓準這一點,進而剷除異己,也讓皇帝能安心穩座龍位。

這陣子看了《易經探源與人生(一)之河洛啟示》一書,以「理數」來看,不管是「河圖」或「洛書」總是「偶數」多於「奇數」,等於「陰數」多於「陽數」,正代表「小人多君子少」,但是這為自然現像,並不違氣數。「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這是正常的,也因為如此,所以聖人花了很多心思,將「洛書」二、八之數易位,使得「洛書」不管縱、橫、斜的交錯,相加之數為十五,就是在強調不管是什麼角色,用在適當的地方,各司其職,自然天下就無小人,當然也無君子,是一種祥和的情況。用《齊物論》的觀念來看,世間就好像舞臺一樣,不管是什麼人,就算是不起眼的「跑龍套」,也是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個人都是如此,沒有誰比誰更好或壞。

話題回到「乾卦第五爻」來看,在「九五」之位,一定會「蛾眉曾有人妒」,這就很明顯的印證「物極必反」的道理,再衍生出的就是「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若再執著下去就會有「惜春長怕花開草,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方草無歸路」的感嘆,這時候若退到「九三」之位用「玉環飛燕皆塵土」來觀看、面對一切事、物,這樣又會那來「蛾眉曾有人?」?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周而復始的生生不息,如春、夏、秋、冬一樣。老話再重提一次:「不管是為善無近名,還是為惡無近刑,總是要緣督以為經」。如此的隨緣盡性、安時順命,玉環與飛燕都是當時的美女,如今都白骨黃土一堆了,還有什麼看不開?再借用布袋戲兩首歌曲,也是其中的歌詞:「花花世界,千般憂愁,百歲年老,萬世皆休」、「酒也空,氣也空,世間浮華一陣風」。一切不過是「應天」。

‧「揚州慢」言「景物生滅」
參閱研析的說明,加上課堂上師者的白話解釋,可以看出萬生萬物會因時空的流逝而轉變。

從「廢池橋木」下去捉刀,以「揚州」的繁華興盛下去對比,再體會「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不禁會「余懷愴然,感慨今昔,因此自度此曲」。

這不但說盡了「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的道理,揚州的興盛,經兵荒馬亂的助緣,形成「廢池橋木」,正好應驗了「生滅無常」的道理,世間人對美好景物,抱有強烈執著心的人,看到人事不在,景物皆非,寒水又更增添冷清的感受,加上暮色漸起,怎麼不讓人想起快樂的時光,而感嘆今日面目全非,用作詞、曲的方式抒發?但這也是正常的。

從「摸魚兒」那一段的角度,轉過來看到這裡,由個人的生滅無常,放大到國家、天下,道理其實都一樣,再次借用《八大人覺經》:「世間無常,國土脆危,生滅異變」,就像這樣子,任何萬事萬物都有其生滅的時間,唯有自身的感受,也就是那顆「清靜靈敏的心」,是永遠不滅的。

那從這邊也不得不說出「實相」,興盛的地方已不在了,為何還要一直回憶、妄執當初的快樂,進而產生相思的苦,借由詞、曲來抒發,或許後人看了會有一種「唯美」的感受,或許「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早以習以為常了。「娑婆」的解釋為「堪忍」,就是「認苦為樂」,當事人明知這是一種苦,卻偏偏要找它,將這種感受當成是一種享受,還沉浸於此,樂在其中,也難怪會「情愛不重就不生娑婆」。

會回憶是大家都會的,如果執著、妄執追尋不會再回來的東西,豈不成愚癡?這話雖然是很不好聽,但「實相」之下卻是如此。既然如此,又要再借用「吳佳明」唱的「逍遙遊」歌詞所寫:「莫呀莫回首,管他黃鶴去何樓,黃梁一夢風雲再變,灑向人間是怨尤」,過去也不會再回來,不管風雲再變如黃梁一夢,看不開當然「灑向人間世怨尤」,那何不「劃一葉扁舟,不如與天競自由」?這樣不管在什麼環境,都能「無適非樂」。

‧後語
從這學期上「韻文」課程開始,對我來說,是對詩、詞上有某種程度的深刻接觸,也發現到這是訓練對一篇文章,去看出其中關鍵、端倪、進而推理其它事項的邏輯能力,也同實在訓練觀察力,以前....也就是上大學以前,所上的國文課,對於詩、詞上也為曾有這樣的體會,所以才會說「有某種程度的深刻接觸」也就是體會。

欣賞「韻文」這類的文體,當然角度的切入點是因人而異,孔夫子以「正理」解釋《詩經》、朱熹夫子以「理數」解釋《詩經》、文人或其他各式各樣的人....用著不同的角度看待「韻文」,各人所感受的、領會的自有不同樣的心得,但這不關誰對誰錯,因為角度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說法。

曾經幻想過自己是一位站在高峰上觀看世間變化的隱者,也曾對自己說過:「在一個團體中,不管分甲方、乙方....,我永遠會是第三者」。或許天生的「紫貪格」讓我有這種出世的想法,但這有可能嗎?事實上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也是「世間人」,既然是「世間人」眾生平等,誰都不可能永遠是「第三者」,但是對於「韻文」的內容,我卻可以用「世間事」的角度來欣賞,以此角度的欣賞,卻也有一番的思維。

在期中考前一星期,機緣的巧合下,得到了《易經探源與人生(一)之河洛啟示》一書,這本書是對於理學上,我看的很對味的一本,看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領略書中奧妙,與自身心境相契合,俗話說:「生活何處不經典,處處留心皆學問」又「易道廣大,百姓日用而不知」,雖然學校上的課程,是....不要誰騙誰了,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應付考試用的,與日常生活好像不相關,其實真正注意觀察,其中還蘊藏不少道理。就是這樣,會將「韻文」當成「世間事」來看,就是要與《易經探源與人生》裡面所寫的道理相契合,進一步整理出自己的思維模式、對「卦理」的了解也能更深一層。但是,我或許屬於鈍根質的人,慧根沒有歷代聖賢那麼深厚,說歸說、寫歸寫,還是努力再努力。

若要總結這四首詞,或許我只能說:「紛擾的人事,不管現在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決定什麼事情,都只是應天而行」。這學期....嚴格說是上學期末,坦白說,我真的是想休學了,因為做什麼事,最怕失去重心,一旦失去重心就什麼都做不來。

從高職對於要踏上電機業的執著,直到現在,好像是絕緣體一般。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大學學歷只是門檻,畢業後不一定要做與本科相關的行業」,因為這種說法,加上我對這門科系不想堅持的狀況下,使得不想念或想轉系,因為不管什麼系畢業都是大學學歷,那何必執著要念那一科?!因為如此,這學期的我上課學習的情緒真的很糟。也得知普通大學,已慢慢廢除夜間部,當然沒夜間部,我就不可能會念了。

事到如今,也有一點看破了,反正「個人造業個人擔」,也不知道從哪來的力量,讓我想重新接受電機這門科目,也不知道那來的靈感告訴我:「轉或不轉、念或不念....不管如何,都是應天而行」。不管什麼系、什麼學校畢業、或是現在所發生的問題,也不過都是人生一個過程而已,既是過程,只能隨緣、盡性的面對,結果如何,就聽天由命了。

講的更深一點,借用「齊物論」最有名的典故「莊周夢蝶」來說:「「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人生如夢,戲如人生,一切所發生的過程,不過夢一場、戲一齣,夢醒了,一切不在、戲完了,一切都不是,然不管夢醒了,醒在什麼地方,演完下台,所站的又是什麼舞台,都是如「玉環飛燕皆塵土」一樣的不在。

以上這段個人的感受就是總結,反正就是這樣「緣起緣滅,一切皆隨風而逝….隨緣、盡性,天意如此,凡事皆應天而行」。
標籤:
瀏覽次數:65    人氣指數:65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遇見,詩】命運的八分休止符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遇見,詩】淺夢一則
 
給我們一個讚!